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朱伟  兆龙 《出版参考》2005,(3):25-25
有一位好吃的湖南籍好友,当年全省文科高考状元,武大中文系毕业后到《大众电影》当小记者,不甘现状后到广州某大报当文教部副主任,又不甘现状辞职回北京到一家文化报社当主编。湖南人这样的不屑现状也实在没办法。报纸办得不顺,想当书商,不知从哪里弄到光绪年间的一个“卷子”,说能挣大钱。这“卷子”的价值是集中的一堆名人墨迹,光绪十六年底,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浏阳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湘潭诗人田翠竹先生有诗云:“中华亘古一浏阳.”这个“浏阳”,就是指谭嗣同. 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多数时间都在外地生活和求学,但是家乡浏阳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父亲谭继洵、母亲徐五缘,都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父母亲不仅给了谭嗣同浏阳的血液,而且给了他最早的启蒙教育.浏阳因素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对谭嗣同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欧阳中鹄、刘人熙和涂启先都是浏阳名儒.他的几位至交好友也多是浏阳人,如唐才常、刘淞芙(即刘善涵)等.  相似文献   

3.
晚清之际,以对儒学的批判,“西学”传入为契机,佛学一度振兴,从龚自珍、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都是佛学的宣传者和信奉者.或是宗教信仰,或是经世目的,或是阐释西学,佛学成为一种风尚,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日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     
“报章体”作为一种新文体,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属物,在它的身上同样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光影。在一个新旧冲突和交替的时期,对于新思想的追求和阐扬,必然会碰到扬弃旧形式的问题。梁启超的评论比较集中地显示出文体的新旧变化.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更为解放,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但是还应看到,当时其他一些报刊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主流,使“湖南成为最富朝气的一省”。湘学报和湘报就是在这个运动高潮的时期,先后在长沙创办的。它是湖南维新派的言论阵地,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前哨。维新前夜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接踵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突起,全国震动。当时具有爱国热忱的维新志士,不满清统治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幼年丧母,饱受继母的虐待,自幼养成一种刚烈不屈的性格。光绪二十二年以同知入资就官为候补知府,分司浙江,后改派江苏。1898年,谭嗣同被任命为四品军机章京(章京是军机处的下级官员)。但几十天后,戊戍维新失败,被捕入狱。被捕前,有人劝他逃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末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后慷慨赴义,年仅34岁。他的主要著作是1896年写的《仁学》,连同他的其它著作,后人编为《谭…  相似文献   

7.
柳亚子家书     
柳亚子,江苏吴江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土。本辑家书选自柳亚子1920年至1930年间给他的三个子女无忌、无非、无垢和妻子郑佩宜的日常家信。信中所述虽多为居家琐事,但反映柳亚子的思想、性格至真至切,足为深入了解其人以备资料之一端。而无意中涉及当世大事之处也有不少,如三·一八惨案和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等事,亦颇有参考价值。兹公布以飨读者。由上海市图书馆萧文熹选编。##D1.致柳无忌1920.9.15无忌:我礼拜日、礼拜一、礼拜二寄给你三封信,你通通收到了吗?你的足洗过吗?衣服换过吗?望你告诉我。倘然没有洗没有换,这个礼…  相似文献   

8.
2001年9月27日上午,我意外地接到傅雷先生的二公子北京特级教师傅敏先生的电话,告知他陪兄长傅聪先生已于当日到达长沙,下榻湘泉大酒店,只逗留四天,邀我前去相见吃个便饭。我知道今年是杰出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傅雷夫妇在文革中罹难35周年,侨居英国的著名国际"钢琴诗人"傅聪先生是应邀回国,在长沙、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举行纪念他父亲傅雷先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到长沙是进行首场演出,并将在岳麓书院参加"千年论坛之音乐往事——傅聪谈艺录"活动。这些年来,我因策划编辑金梅先生所著《傅雷传》,与傅氏昆仲有过书信和电话联系,彼此神交已久,但缘悭一面,这次他俩联袂前来潇湘共襄盛举,相  相似文献   

9.
大学就要开学了.这封家书也许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有所启迪。 儿子: 你到广州已经20多天.我和你妈妈都很惦记你.主要是因为你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但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古人云“好儿男志在四方”即是此意。我们从广州回来以后,心里一直也是空落落的.毕竟我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那天从广州的百货商场分手的时候.我一坐上汽车.心里真是难受.止不住泪流满面。月有盈亏.人有离合,万物之理也。  相似文献   

10.
党洁 《北京档案》2011,(11):50-51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著名维新人士。谭嗣同少怀奇志,习武尚义,及至青年,热血奔放,惟求维新,创办学堂,鼓吹变法,为百日维新之中坚。谭嗣同生于北京,14岁回湖南浏阳老家,33岁奉召进京参与  相似文献   

11.
陈万全 《兰台世界》2013,(13):127-128
<正>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懒眠胡同,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谭嗣同在体育方面很有造诣,他强调从动的哲学观点去认识体育,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体运动,他把体育看成是实现毕生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谭嗣同的体  相似文献   

12.
《家书》     
<正>~~  相似文献   

13.
1950年11月底12月初,麦克阿瑟"圣诞回家"的梦想被中国志愿军粉碎了.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战发生在长津湖水库,周围则是北朝鲜那狂风呼啸的冰封的群山.第10军团军团长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对手下冻得哆嗦的士兵喊着:"别让那些中国人阻挡住前进的步伐,我们要一直打到鸭绿江去."但是当气温突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时,陆战队第一师的15000名士兵和第7步兵师的3200人发现他们被10万中国军队包围.战斗非常残酷.17岁的三等兵哈蒙德负伤后写给家人一封短信报告平安.两星期后,他手的冻伤好了一些,于是给家里写了下面的信.  相似文献   

14.
家书抵万金     
我独钟情于收藏书信已有十多年了,至今已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信近千封. 书信在收藏领域里是一个起步较早而参与人数始终不多的项目.在古代,书信是人类除语言之外用来交换意见的主要工具.早在人类发明纸张以前,就已经有了写在布帛、竹简、木版上的书信.从那时起,书信便成了古代收藏家们的收藏对象,尤其是一些社会贤达、文人骚客的书信,更是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由此一代一代传下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如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唐朝韩愈的<答李翊书>等,就是书信中的精品,现在已成了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家书十一篇     
与弟超书得伯章书,藁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已立,名自人成。 (后汉班固·《班兰台集》·二十六字) 见到徐干的字,草书真是妙极了。懂书法的朋友看了,无不极口称赞。可见人只要自己有才艺,自然会得到众人赏识,名声一定会起来的。戒子书闻汝充役,室如悬磬,何以自辨?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 (后汉司马徽·据《艺文类聚》·三十五字) 听说你要当差,家中四壁空空,如何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中国空军飞行员把一腔热血甚至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恒的丰碑。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对挚亲的深情厚谊,更看到了他们在民族大义前的碧血忠魂。"总算不白学一场空军,就算牺牲了也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国家。"这是抗日航空烈士吕基淳写给哥哥吕基湛的话。吕基淳(1914.3.21—1938.2.18),河北省景县人。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对报刊角色的看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强调了报刊在维新政治运动以及社会进化中的积极功用,指出报纸为助人日新之具。二是报刊与君、民的关系进行了审察,视报刊为民史、民口。  相似文献   

18.
各大网站最近刊登的一则化消息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从4月12日正式启动,将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的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化遗产抢救工程。  相似文献   

19.
20.
<正>作为晚清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与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人一样被我们熟知,但因为年仅33岁就以身殉道、其哲学思想耀眼光芒的掩盖,谭嗣同在晚清时期的新闻思想较少为人所知。本文将从《报章文体说》入手,分析谭嗣同思想,特别是报刊业务思想上开创先河的理念,为当代中国新闻文体的改革带来启发。一、谭嗣同新闻思想概述谭嗣同与很多维新派人物一样,在晚清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论是在报刊业务、报刊营销管理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