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把学生对自然界事物的好奇心,转化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我在教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各种各样的叶》时,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认真指导学生研究叶形的不同,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课前,安排学生采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动好问,喜欢接触自然并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小学自然实验课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舞台。在指导低年级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时,我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注意激发其兴趣,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主要做法是:一、充分准备有结构性的材料观察实验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与所准备的观察实验材料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与学生共同动手准备大量的有结构的材料,即能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达到观察实验目的的材料,以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叶画》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采…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学应遵照“扎实知识为前提,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思想,科学安排教学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1.观察能力。即提供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根据相关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植物的根》,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指导学生观察叶子的构成,或挖几种植物的根,让学生观察这些根的特点,归纳出根的种类。通过观察总结,使学生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并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为使儿童从小受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我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自然教学的尝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观察、思维能力,对大自然里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但是,我们如果能利用其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他们细心观察,从中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秘密,就可使儿童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逐步受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给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自然课时,我就把他  相似文献   

5.
观察课是小学《自然》八类课型之一,而且是主要课型。例如:“植物的种子”、“植物的花”、“鱼”、“植物怎样繁殖(一)”、“春季星空”等均属这种课型。这类课的特点是:以自然条件下的事物或现象为观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观察材料进行定性、定量的观察分析,然后自己去研究、发现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它是人们认识自然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面以《自然》第二册十一课《植物的花》为例,谈谈观察课的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要求指导儿童学习一点动物分类知识,并认识当地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培养儿童对动物进行比较、分类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我采用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提供标本、实物、图片等讨论材料,激发儿童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7.
自然课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课。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自然中的奥秘,增长自然知识,体验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下面谈谈我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生产的事例讲自然课的体会。一、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教学《哺乳动物》一课中,利用幻灯或挂图比较猫、牛、狗、狮子的外形等,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它们在繁殖、喂养后代方面的共同特征──乳奶喂养。又如,教学《鸟》一课,观察鹰、喜鹊、家燕、麻雀、大雁。啄木马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就能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  相似文献   

8.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的模拟实验秭归县实验小学姜延谊(443600)"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人教版统编教材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二十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让学生总结水的形态变化,进而认识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揭示自然奥秘的重点课文。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相似文献   

9.
学习自然第三册《各种各样的茎》这一课之前,我采集了柳枝、秸杆、藤等植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植物体,我们就叫它植物的茎。这些茎的生长形态是怎样的呢?根据它们的生长形态,又可分为几类?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仔细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自然课。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但他们学习中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结性非常明显,所以在进行自然教学时应强化实物观察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叶形之后,我把课前采集的叶子和平时制作的叶的标本拿给学生着。当学生看到这么多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叶子或叶的标本时,都羹出惊奇的神色。此时,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拨出学过的叶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几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电路》这一课时,…  相似文献   

11.
《各种各样的茎》属于指导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去认识植物形态的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是这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尽力提供充足的实物性材料,让学生直接感知是这类课教学的重要条件。 夏明先老师执教《各种各样的茎》一课,在如何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的学习热情是由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定的。要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巩固持久,使他们从单纯的好奇发展到渴求知识,对自然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还需要教师尤其是自然教师的精心培养和正确引导。如何根据儿童特点,正确引导,搞好自然教学呢?一、儿童不仅喜欢吹生动有趣、新奇惊险的故事,而且也爱听一些他们有所闻,但又不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让儿童愉快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是每一位自然教师苦心孤诣去设计、去考虑的问题。本刊为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个难题,特地编写了一套《巧学自然》丛书。这套书从一年级到5年级,每学期一本,内容与自然课本相关但又不尽相同,它不正面回答课本中的问题,但却用设计巧妙的实验、观察和制作来帮助儿童学习课本中有关的概念。为适合儿童的自学,这套书的文字浅显,生动,插图多,操作起来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自然教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的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 农村学校地处农村,周围自然条件优越,对于开展自然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和教学实践归纳了几点作法。1 结合实际,补充自然教学内容 1、调整 有些教材中的自然实物与当地的季节、时令不相符,我们就将这些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如讲《冰》一课时,适当把这一课往后安排,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的时节进行教育,有教学实物材料,学生学习有了感性认识,对于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15.
低年级自然课教法一议郭俐君一、实物观察法低年级自然教材编排以周围常见事物为主要内容。为此,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去感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叶子》一课,就可要求学生收集本地区仅有的树种叶片,制作成简单标本,观察对比叶片的差异。学生可...  相似文献   

16.
《自然》第一册《植物的叶》、《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植物的种子》这些课,如果仅仅在课堂里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更做不到知识、能力,兴趣一举多得。我利用农村学校的有利条件,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坡、塘埂、田野里去,以大自然为课堂。上《植物的叶》这一课之前,孩子们在山坡上采  相似文献   

17.
怎样寓审美教育于自然教学之中呢?现以《自然》第一册的第4课、第5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设计。 1、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叶,观察自然界植物的千姿百态和斑烂的色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课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要在自然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训练、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自然教学要引导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为主要彤式逐步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符合儿童经验的具体材料,除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插图外,还应通过诸如实物标本、模型、乃至实验、语言直观等,使学生形象感知,并在学  相似文献   

19.
自然课中,多数课经历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观察具体的事物开始,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高年级有些课的思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认识具体的自然事物,通过运用,使已有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并且互相联系起来,进而形成高一层次的概念。自然(鄂教版)《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就属于这类的课。此前,学生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