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校课程,总体上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作用无处不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正式开设的,这些课程统称为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包括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类。除此之外,学校中凡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视为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隐性课程是一种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非正式课程,是隐含的教育因素和信息,是隐蔽的、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的那部分学校生活经验,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无…  相似文献   

6.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实际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构成。而隐性课程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体育课程同样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文章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姚江红 《教师》2012,(26):28-29
隐性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通常包括:学校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想信念;审美情趣、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生相伴,相互渗透,只要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就必然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并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刘勇 《考试周刊》2011,(27):174-175
在学校地理教学形式中,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两种形式并存。但是历来显性地理课程体系健全,忽视了教材之外的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一定障碍。本文在分析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的基础上提出隐性地理课程的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提出的一种课程概念,其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但警察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理念相对较为薄弱、建设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建设环境相对较为封闭。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认识,不断强化隐性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意识,加强规划和设计,将隐性课程建设纳入课程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自觉地将隐性课程建设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显性课程的隐性教育意义和价值,将显性课程建设与隐性课程建设相结合;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意义;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拓宽隐性课程建设的渠道,将隐性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抓不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学科式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建设目标,介绍了因地制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岗位能力的角度,研讨了中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新契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与方法,提出整体推进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建立教师参与机制,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动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校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校本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不可或缺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在搞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与之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校课程品质是特定学校的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整体品质属性。学校课程品质建设通过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等作用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品质建设主要体现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学校培养目标、规范有序的学校课程开发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课程决策过程、体现智慧的学校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方式、动态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开发取向对课程的独特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城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10-12,122
课程研究中的开发取向不但表现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技术体系,还表现为一种理解课程的独特方式。开发取向认为,课程是一种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的统一,课程开发应是一种技术化了的课程生成过程,课程是一种技术人造物,课程结构表现为课程组件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知识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但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这主要根源于观念的保守与固化。对体育新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农村中学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必然结果,有助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效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下,各个小学日益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由于处在尝试、探索的起始阶段,无经验可循,于是便出现了诸如教师积极性不高、校本教材匮乏、管理不当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既有思想认识、外界压力方面的,也有教师专业素质、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因此,城区小学应当从思想认识、培训师资、优化管理和充分利用资源等方面着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促进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变革,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得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模块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设计。在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终身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社区课程方案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而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愿景和预见。社区模块课程开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计划、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等步骤。社区课程方案可包括时政法律、文明素养、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社会生活、生活保健、休闲娱乐、持家理财等模块。社区教育课程是开放性的,要根据居民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不断修订模块以增加其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