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怎样对待群众的信稿》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王秉亭同志寄来的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一年期间报社和通讯社给他的复信的一部分,读了很有启发。王秉亭同志,从一九四八年起,就是党报的农民通讯员,现在在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组工作。他在来信中说:“是党和党报把我培养出来的。”他说:“四年来,每当我思想有想不开的时候,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写作上有什么不懂的时候,只要我去信问,报纸编辑部的同志都亲笔写给我充满革命热情的复信。四年来,我一共收到复信三百多封。这些信我一直保存着,它们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之一。老一辈的同志为了培养革命后代,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一定要继承这个光荣的传统,积极地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稿,努力把党报的群众工作做好。”我们从王秉亭同志早年所保存的这些复信中,摘要选出几封发表在下面,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两封复信     
宋英 《陕西档案》2020,(1):21-21
太白县档案馆有两件镇馆之宝,那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太白县人民的复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大地震。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其中以川甘陕三省震情最为严重,太白县是陕西省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3.
1956年1月中旬,是北京最冷的季节。前几天下的一场瑞雪,把距北京市郊近30公里的小汤山疗养院装点得银妆素裹,整个院子被一层皑皑白雪覆盖着,显得洁白晶莹,格外宁静。俗话说:“瑞雪兆丰年”,看来今年又将是一个好……  相似文献   

4.
河北科技图苑编辑部的同志:你们好!现将江乃武先生给我的来信转给你们(附后),我对此信反复看了三遍,觉得信中提出的问题很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前,我在重庆国民党包办的“全国慰劳总会”做小职员。这个团体搞过一次“书报劳军运动”,新华日报帮了很大的忙。我在包扎工作中偶而读报,有些问题我不懂就给新华日报写了一封信。不久我就从报童手中收到复信。复信用个人口气说因病迟复为歉。全文数千字,热情而详尽地解答了我的问题,信尾署名章汉夫。后来我才知道章是当时新华日报的总编辑。总编辑能亲自写几千字去解答一位不知名的读者所提出的幼稚问题,还以迟复为歉,真使我十分感动。一九四一年后,我在重庆一些资产阶  相似文献   

6.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段祺瑞已下台。但此翁执掌北洋实权经年,又号称过“民国军事第一”,正如坊间肆里笑说北洋内阁如走马灯般换将,唯段祺瑞牢霸陆军总长一职,实权在手,牢不可摇,好象是他家的“专利”官位,此时他的潜势力少大,还是没有人能忽视.蒋介石做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颇留意此翁,一时之间,南北驰骛往来,一个老朽,一个新进,两人感情甚洽,成为当时政坛之又一奇观,对曹、吴的北洋直系势力倒也难说没有一些心理上的威胁.一九二七年,蒋介石窃取国民党实权,清除关为党,被党羽许为一个“造成的领袖”,形成了新军阀…  相似文献   

7.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8.
正当日汪为伪政府的成立加紧活动时,重庆国民政府为阻止其活动也进行了许多公开或秘密工作,行政院孔祥熙官邸系统的工作人员杨云史当时曾被派往吴佩孚身边工作,在他给侄儿杨佛士的这封信中,谈了当时日伪对吴的活动情况,对研究吴佩孚的个人生平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编辑人的世界》编者按:舒斯特和西蒙(Richard L.Simon)在1924年创办了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他们孤注一掷地把一切都投入在他们的第一本书——佩瑟布里奇(Margaret Petherbridge)的拼字游戏上,结果他们赌赢了!在舒斯特先生执掌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漫长岁月中,像这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他的典型作风。《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是舒斯特在1962年为本书的第一个版本所写的。舒斯特多年来一直是大众书出版界中最富创造力及勇于突破传统的编辑,这篇文章中对编辑工作的种种思考和对年轻编辑提出的忠告,可说是舒斯特多年经验的精髓。自从这篇文章三十年前首次发表后,就曾经在无数的出版研讨会、编辑座谈会或销售会议中一再被引用。尽管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出版事业的规模日益庞大,也日益强调财务绩效,但是像编辑品味、编辑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却永不会变,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文献出版社就陈福季的《商榷》一文给本刊的复信《中国出版》编辑部同志:我们已阅悉你们转来的陈福季同志的来信,迟复为歉!我们十分感谢他对《毛泽东诗词集》编辑出版工作的关心!在认真研究他的来信后,现对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答复如下:一、关于注释(一)毛泽...  相似文献   

11.
已经升入初三了,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念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同时,我时时盼望着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时间。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会干什么呢?给我一天时间,我首先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欣赏音乐。我曾经多么盼望能挤出一些时间来陶醉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声中,可每次梦想都被成沓的讲义打破。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可以为《致爱丽丝》而兴奋;也可以为《流浪者之歌》而落泪;《星空》使我为之伤感;《命运》使我为之鼓舞,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在音乐的世界里。给我一天时间,我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上一顿未必可口的“佳…  相似文献   

12.
近日翻检旧稿,发现当年应《中学生阅读》杂志之约,写的一篇关于新闻报道中的地名应当怎么写的小稿,并没有刊出。从普及新闻写作知识的角度,似乎并未过时。因而稍作删节,发表于兹。 (一)四川省青神中学文补班刘同学的来信(摘要) 《中学生阅读》(1991年第11期)选载了新闻特写《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以下简称《画面》),同时也刊登了孔祥料同志以这篇新闻与另一篇新闻为例而谈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之文章——《新闻为体,文学为用》,文章简明扼要地谈了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令人受益匪浅。 但是,孔祥科同志在谈《画面》…  相似文献   

13.
14.
一封CIO的来信,一个CIO的成长经历,讲述着一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心酸往事。  相似文献   

15.
“下期《新闻爱好者》来了,你别忘了给我留一份。”一位基层信贷员再三央求我说。陕县农行今年才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仅仅半年多时间,许多人就与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都被大家争抢一空,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抢手货。在《新闻爱好者》的帮助下,全行的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16.
在这里发表的,是15年前当时在新华社国內部任文教组长的资深编辑李耐因给几名普通记者的书信。作为当时收信人之一的我,把这些信珍藏至今,而且每读每有诸多感触。不久前征得写信人同意,将其中部分内容交新闻刊物发表。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心情: ——一个人的成长,要紧处往往就是几步,而遇  相似文献   

17.
我和张聪合写的《提问》一稿刊登在《新疆军垦报》4月4日第4版。在4月11日我们还意外地收到新疆军垦报政文部编辑王雪琴的来信,她在信中详  相似文献   

18.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19.
时近岁尾,照例要整理书稿.我从书柜中翻出一叠书信,翻检中,发觉一封落款<收获>的来信.这是谁的来信?因尘封较久,我已不记得与<收获>杂志有过联系.打开信封一看,原来是文坛前辈、著名作家吴强同志给我的来信.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因为韦韬先生(茅盾先生的儿子)所托,与黄山书社的新版《茅盾全集》的编辑高杨同志有了联系,其间我把我发现的茅盾从没有收进过人民文学版《茅盾全集》的文章和书信提供给出版社,使其全集更全.有一天,发现茅盾一封写于1946年给钱君匋先生的信,当时着实让我眼睛一亮,十分兴奋.因为我知道,茅盾与钱君匋虽然是同一个县的老乡,而且从上世纪20年代就认识并有了交往,作为装帧设计家的钱君匋还为茅盾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作品绘过封面,深得读者和作者的喜爱,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但是,在以往出版的茅盾书信集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茅盾写给钱君匋的信,所以看到茅盾这封写给钱君匋的信,我感到十分兴奋.然而,我读过这封信之后,发现茅盾与钱君匋的友谊竟然已经到熟不拘礼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