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2年1月26日,在北京国安剧院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文艺表演会。来自北京少林武术学校表演团的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武术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有《盘古开天》《十三根僧救唐王》《精忠报国》《杨  相似文献   

2.
《精武》2006,(5):1-1
2006年3月22日15时50分,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行来到少林寺。少林寺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9对身着黄袍的僧人持幡分立山门两旁,身披红色袈裟的方丈释永信踏着红色地毯,迎上前去。宾主由山门进入后,寺内钟鼓声隆隆。释永信对普京说:“钟鼓齐鸣是寺院给予来客的最高礼遇。”普京点头答谢。来到镌刻着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典故的石碑前,释  相似文献   

3.
对<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少林寺牒>、<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等碑碣进行考察,从中发现少林寺十三僧是助唐王,而不是救唐王,而且十三僧不是棍僧.  相似文献   

4.
少林为何尚武? 佛教推崇“慈悲为怀,积德行善”。在佛教的四根本中,首戒便是戒杀。作为佛教禅家祖庭的少林寺为什么还要舞刀弄棒,谈武弄兵呢?这正是少林武僧的独到之处,反映了他们对宗教的理解。 自从少林十三棍僧救下唐王李世民,李世民就特许少林武僧不戒酒肉,少林武僧因之成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五荤和尚”。少林寺也从此有了  相似文献   

5.
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传为美谈。然而历史记载中,发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兵抗击倭寇、血沃中华的事迹却更为可歌可泣。明朝中期,日倭贼寇屡犯我东南沿海一带,淫掳烧杀,无恶不作,经常劫持我黎民男女返夷岛,一律削发赤足,充当为奴。于是,一场我国兵民同仇敌忾的抗倭斗争在千里海疆展开。相传有一位名胡宗宪的总制招募了一批驍勇善战的僧兵,他们遵从“男子之士躯当为国家缓兵用卒”的宗旨,名为大造化、月空、天池、一舟、玉田、太虚、性空、东明、古泉、大用、碧溪等四十名寺僧,自山东应募而来,他们从小习武,功夫出众,手中均持有长7尺,重30斤的铁棍,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上的佛门寺院中曾出现了众多武功过人的武僧,特别是在隋唐时期的寺院僧人中习武活动更加突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而少林寺武僧的习武活动更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无仪《武备志》)之说。追溯少林寺武术的历史源头,探究我国历史上寺院僧人尚武活动,我们发现,少林寺武术虽然最早来自邺下寺院僧人的习武传统,其发展成熟则是在少林寺寺内寺外民间习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稠禅师离寺后的少林寺与隋唐少林武僧少林武术发端于北魏(太和19年)建寺17年之后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  相似文献   

7.
江湖每天都是新的,新人、新故事、新门派。这一季,报国寺踏着秋风而来,萧瑟中豪气毕现。创建时间——2008年10月13日,确实够新。名称也很别致,报国寺,让人不由想起“十二=棍僧救唐王”这样的历史传奇。  相似文献   

8.
少林寺白衣殿内的巨幅壁画——拳谱,彩绘于清代中期。画面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是少林寺现存30多幅壁画中唯一反映少林武术的实物资料。壁画笔法工细,没有多余的艺术加工,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少林寺众僧练拳演武的各种姿态,尽现了少林拳118手基础套路。《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邮票第三图“众僧徒习武”即取材于此壁画。 拳谱壁画的绘制,有着一段历史故事。相传,清朝初年,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僧人参予了反清复明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外部动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对拳捷骁武的邺下著名武僧、少林二祖稠禅师和邺下寺院僧人的尚武风习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北朝与隋唐时期佛教寺院武僧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有众多武僧的寺院是邱下寺院,佛门僧人中的武术活动源自于我国民间古老的尚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7,(1):66-66
白衣殿壁画在少林寺的白衣殿内。因其中两幅壁画精彩地再现了当年少林寺武僧演武场面而闻名于世。白衣殿壁画主要有六幅。神龛后面东壁北端两幅,描绘了唐初十三僧助秦王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南端两幅,描绘了元末少林神僧紧那罗御红巾军的传奇故事;北壁壁画,描绘的是少林寺武僧徒手演武场面;南壁壁画则描绘少林武僧持械演武场面。南、北壁两幅壁画,精确传神地表现了少林武术从拳到棍、刀、枪、剑、戟、链等丰富内容;由于南壁壁画中还展示了许多具体的手法、腿法和身法,白衣殿亦因此被称为“锤谱殿”(“锤谱”即拳谱之意)。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威震四海,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文章运用关于事物发展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少林精神、禅拳一体的习武之风是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内在依据;唐王的封赏、皇室的庇护、少林医学、达摩的影响是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姚宇 《健身科学》2014,(11):31-31
少林八宝酥原本是少林和尚的一种传统食品,已有千余年的制作历史。它是以灵芝、猴头菇、银耳、白果、木耳、嵩菇、香菇、茯苓等八种山珍和补药分别制成八种香酥,总称为少林八宝酥。每种香酥因其原料不同而各有功效,经常交替食用便会汲取各种营养,能起到强筋活络、提神健身、延年益寿的奇效,所以一直被食素的少林武僧们当作强身之宝。其实关于这种香酥的来历,还暗藏着一段唐太宗李世民与少林13棍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僧在长期的练功习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思想体悟和智慧总结,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即少林武术道德.主要体现在练功习武以慈悲为怀,以强身自卫为本,功夫为主、武艺为辅,"拳棍"为主、"金兵"为辅.少林武术道德的形成受到禅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游氏武术是集僧门、岳门、赵门、杜门、自门、化门、裘门等各大武术门派之精华为一体,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逐渐形成拳术精湛的地方性综合拳种,有八段锦、达摩劲功、少林虎爪拳、僧门拳、五禽戏、蛇矛枪、十八投唐棍等,其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健身性、地域性。游氏武术作为赤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推动赤水河流域旅游产业、民族体育文化、竞技运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行意拳"、"六合拳",与太极、八卦、少林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关于形意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北魏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所传,意在摄生,而技击次之,又有人说是北宋张三丰所授,1930年,徐哲东的《国技论略》和唐豪的《少林武当考》中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张三丰传形意拳也  相似文献   

17.
西北棍术历史悠久,是起源和流传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的棍术体系。西北棍术内容丰富,与少林棍、南棍、东棍等其他棍术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近现代武术的变中,西北棍术依旧保持着军旅武艺的旧有风貌。但在冷兵器时代消亡的大背景下,当代西北棍术一方面仍保持其固有的本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受到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在...  相似文献   

18.
少林武术是从原始简单格斗的中国武技到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这一历程的体现。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化佛教的影响和渗透,并最终通过佛教的"悟",把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主旨的佛教,同专门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的少林武术融为一体。"悟"成为少林武术通向化境的必由之路,并载着少林武术逐步走向艺术的天堂,从而具有了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这是少林武术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少林武术能够迎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重要文化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少林武术:应对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论述了少林武术应对全球化时代发展的研究定位以及继承、发展和创新等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少林武术的研究应立足于"禅"与"武"的融合;"尊重传统、不迷信传统"是少林武术的继承原则,并以开放性心态进行少林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应从文化的当代价值出发,与时俱进,同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贾丰卫  屈国锋  高飞  刘聪 《体育科学》2011,31(11):94-97
提出了目前学术界对佛教武术认识的几个偏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对"佛教武术不只有少林武术"、"佛教与武术融合的原因有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之分"、"对‘少林舶来品’另一种视角"等观点进行阐述。佛教武术是一个宽泛的、历史的概念,不能仅局限于少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阶段;佛教与武术产生关系的本质原因是佛教文化对待身体、生命的独特态度,而保护财产等只是外在的衍生出来的原因,并不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少林对道家文化、武士道文化的借鉴是历史所趋,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从目前看来,这种"少林舶来品"在某个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