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闲话藏书     
陆昕 《出版参考》2007,(3):36-36
买书 本人买书多年.见闻自然也多。不过某日在某地以廉价而得某佳本因而欣喜若狂.某日在某地因犹疑而失去某好书因而垂头丧气等这类事件古人和今人都在讲.书刊杂志登载得也多.且只囿于个人一隅。因此,本人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买书.即顾客与书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上海最早的红绿灯设在哪条路?最早的横道线是怎样的?从前的交警值勤为什么叫“立角子”?本文将一一阐明。  相似文献   

4.
闲话读书     
刘建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127-127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可以说,读书不是为了其他,而是要增强精神能量。因为能是功的前提,要做功,就必先有能。所以正像吃饭是为了增强身体能量一样。读书的真正作用就在于增强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5.
闲话书评     
书评,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文体样式,静静绽放着其千年不改的独特姿彩.喜欢素婉轻芬的朋友,为她着迷;喜欢读书题记的朋友,会情不自禁为她写上两笔.从书评中我们或许无法领略到烈火烹油的饕餮享受,但也好比是一碟爽口的小凉菜,总有几分余味留腮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6.
徐雁 《中国编辑》2005,(5):47-49
春去秋来,寒往暑至,太平时光如白驹过隙。未容屈指细数,由江苏凤凰台凤凰读书俱乐部主办的《开卷》杂志,已经马不停蹄地走过了将近4年的光阴。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郑家木桥小瘪三",不少上海人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在沪语中,"瘪三"是最具代表性的骂人粗口之一,指代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流丐,带有明显的鄙视色彩。郑家木桥,更让人感到陌生,寻遍如今的上海,根本找不到这座桥。  相似文献   

8.
老姜 《新上海档案》2006,(12):25-25
新时期的档案期刊,时间大多只有20来年,却以它特有的光泽,走进了档案史。论题材覆盖的广度、探索研究的深度、思想表达的力度,自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其他任何一个时期均无法与之比肩。改革开放给档案人带来了胆识,思想启蒙为档案人开拓了视野。他们眼观国运,心系长远,广开言路,宵衣旰食。他们以镌刻文明、延续记忆、镜鉴历史为使命。以指导业务、解析政策、推进理论为实务,以甘为他人作嫁来表达自己的博爱之情,对国家与人民的忠诚日月可鉴。从那些遍厦全国各省市的档案期刊中.人们如果回眸观望.可以发现这二十多年档案期刊所走过的路上.竟是琪花瑶草,满目琳琅。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同音词?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声、韵、调)完全相同的一组词。例如:“简洁”和“简捷”、“工夫”和“功夫”、“制订”和“制定”等等。什么是同音词差错?同音词差错就是误用同音词造成的差错。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差错太突出、太普遍、太严重,已成为编辑工作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请看:  相似文献   

10.
闲话读书     
下毒与撒种 书,大半是不得志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失意的人有写书的时间,也有写书的动机。 失意者著书的动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下毒,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他要用他的著作来报复;还有一种是撒种,他满腔热血、满腔理想,在现实社会里没有施展的机会,但是他要用一种方法把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传给别人,免得随着他的肉体腐烂。  相似文献   

11.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12.
闲话邮史     
侯军  少辰 《出版参考》2006,(5):26-26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当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公元10世纪。亚述人在黏土片上刻写书信,然后把信密封在陶坯里。烧制成陶器送给收信人,收信人打碎“陶信封”才能读信。  相似文献   

13.
“你好,我是××报记者,想了解一下××事情是怎么回事”,采访对象介绍了情况后,马上就是一句“谢谢,再见”。  相似文献   

14.
70多年前,湖南"龙阳(汉寿)才子"易君左因写作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书《闲话扬州》,激怒了扬州人,差点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对簿公堂,竟引来社会各方势力为此角逐……  相似文献   

15.
和一位朋友闲聊,谈及核心期刊问题,触发了一些新旧想法。 上个世纪70年代,核心期刊之说传入我国,很快便成为图书馆界的研讨热点。这些年里,理论探讨虽然未太深入,但测定选择却如火如荼。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评选,各学科、专业核心期刊逐渐明朗。也许是由于评职称的需要和“人往高处走”心理的作用,高质量论文大多向核心期刊涌去,  相似文献   

16.
陈勇 《兰台内外》2010,(4):64-64
巴金"忆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  相似文献   

17.
叶安然 《图书馆杂志》2005,24(11):91-92
高大的旧书库里昏暗阴森,书墙木梯边,一位穿着背心短裤的青年斜身蹲在书堆中,一手持书,一手向摊在地上的薄本摘录,表情陶然,灰尘扑鼻的环境和令人手腿酸麻的姿势他仿佛浑然不觉。这就是王亦秋漫画“虎闱蹲在书库地上摘资料”中的情景,熟识虎闱先生的人都说此画传神,正是他钻在旧书堆里的模样。二十多年前,虎闱先生还是旧书库里一名爱书如痴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年后,他成为同行称道的旧书业老法师,而那副传神的漫画,出现在他的新著《旧书鬼闲话》正文首页,展卷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18.
闲话经济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上的新闻是面向大众的,可是我们的经济新闻。特别是金融新闻,版面呆板,术语连篇的居多,只有专业人士和特别需要这类信息的受众才会接触,难有其他的接受者。国外的金融新闻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级报纸上的评论。一位读过国外这类新闻的作者写道:“笔者经常阅读国外报刊和通讯社的金融报道,感到他们的稿件一般都很少有行话术语。  相似文献   

19.
近来新闻人的运气颇差。仅仅七八月之交的一周时间内。有关记者被殴打、通缉,新闻单位被冲击、威胁的公开报道就有数起。  相似文献   

20.
看了陈四益先生的《闲话图书馆》一文,作为一个在公共图书馆工作多年的人,确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感到汗颜。现根据笔者所在地的情况,与陈四益先生提供的情况列表作一中外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