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9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承担了“创新”与“综合”两个区域性课题实验。两项课题是国家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子课题。两个课题从2001年9月启动,到2004年7月,已经进行了三年。本文仅从如何进行区域性课题实验的角度,谈一些具体做法。一、确定课题区域性实施的策略进行“创新”与“综合”课题实验,必须得有“创新”的理念和“综合”特征鲜明的策略。2001年9月,我们在制定“创新”与“综合”课题实施意见的同时,确定了课题区域性实施的策略。这就是:以大人本观为核心,以大校本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利用多方面因素,充…  相似文献   

2.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简称“三新”战略导向)是“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重要指南。进入新发展阶段,思政课要应对好新形势,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把握新的时代课题、聚焦新的教学对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以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为建设要求,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大时代观、大格局观、大角色观、大数据观、大课堂观、大发展观、大系统观为内涵的“大思政课”格局,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上由“小课程观”转变为“大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上由“社会中心本位”转向“儿童发展本位”,并相应发生了一系列重点转移。面对这一重大变革,师范院校在教师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高师课程和管理等方面也应相应改革,要重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主体的内在变革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做着各种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如何抓“点”促“面”、由旧产新、由“知识”发展“能力”、由“活动”形成“意识”上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还有待于作更广泛的研究、思考和探索.事实上,如果完不成以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F0003-F0003
天津扶轮中学语文组自2003年起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的子课题“学生作文个性化与语文教学”的实验。在总课题组和天津市教研室、天津市中语会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参与实验的老师坚持理念先行、师生结合、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教改原则,使得全校语文教学在作文个性化教育理念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学生的学习心态、作文意识和精神面貌都出现了崭新气象。子课题组连续三年被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评选为“先进集体”,康臣校长等被评为先进个人。20…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学外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实现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广大英语教师。传统外语教学观认为:英语是教会的,过份强调的都是“讲”,造成呆板无效的“满堂灌”;而素质教育强调:外语是学会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感,动则“活”、则“灵”、则“成”,要求教师发动、调动,这是手段;师生互动,互相配合,这是途径;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这是目的。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必须扮演好以下…  相似文献   

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一年来,予人印象最深的是理念的转变.即形成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的执政观。这与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年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江泽民  相似文献   

8.
创新学习观是继“双基”学习观,以能力为本位学习观和以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观之后的一种新学习观,是相对于维持性学习观而言的一个新概念,创新学习观要求教师角色由“讲师”向“导师”转变,课堂功能由“讲堂”向“学堂”转变,课本定性由“教材”向“学材”转变,课案定位由“教案”向“学案”转变,教学取向由“传授”向“发展”转变,教学目标由“统一”向“差异”转变,教学精神由“专制”向“民 主”转变,教学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变,信息交流由“单向”向“立体”转变,教学策略由“灌输”向“启发”转变。  相似文献   

9.
贯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便是“人本主义教学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标准》中的“人本主义”语文教学核心理念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课程观:努力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于课程之中1.突破学科中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这个狭窄的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理念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应该…  相似文献   

10.
葛娟 《科学教育》2007,13(6):71-72
“二期”课改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适应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变”的过程。这种变,不是外在形式上肤浅的“变”,而是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深层次的转变,真正形成对教育现实内在的改变。笔者认为高中生命科学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的转变:1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改的核心,追求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程观以及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笔者在使用人教版高巾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二册、选修全一册(以下统称“现行教材”)过程中,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因“材”制宜,力所能及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2.
皮晖 《文教资料》2007,(11):154-156
要建立“以评促教,以教带评”的教学新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主导性作用。转变传统的评价观首先实现教师评价角色由“控制者”向“主导者”过渡,把握评价方向、评价环节和评价结果是实现教师评价角色转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最终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决定幼儿课程质量的基本保证则是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我们的课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以管理促课改,以课改促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使课程改革的历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何运用课程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园在实践中做了几点探索:一、把握课程理念“以人为本的儿童观”、“注重教育的教育观”、“整合的课程观”、“科学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彰显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德育课程改革呼唤德育理念的更新,对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一致,这是每个德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品德教育目的观、学习观和教师角色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红 《云南教育》2001,(24):8-9
我校初2002级承担了“实施课程设置计划,控制学校活动总量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这项课题研究对英语学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改变“时间加汗水”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探索英语教学的合理结构以及评价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观和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得到主动全面发展。进行上述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实行“动态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就近发展区都能得…  相似文献   

16.
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后WTO时代”,这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质是以改革促开放,而“后WO时代”,则不可逆转地转变为以开放促改革。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构建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大量阅读促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汇总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思路,介绍课改实验中的一些实验理念与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09,(23):60-60
1998年,我们参与国家级课题“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把握住了学校发展的机遇。10年的教学改革使教师的职业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均有了明显的转变,教师已经逐步学会研究学生、反思自我,专业化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认识到新课程观的要求就是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以“学”定教,使“教”服务于“学”。教师要保证新课程的不断生成性,使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面向创新型国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在引述创新型国家特征和国际竞争力报告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创新型国家”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工程教育制度现状中存在的某些误区和不足之处;研究发现,如果要迅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途径在于培养与造就现代化的工程型人才,这就需要迅速地展开“面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转变我国现有的工程教育制度,建立更合理的基于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及相关的保障支撑机制,以工程教育制度的改革来呼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根据研究设计思路,本文还初步提出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