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案”是个敏感的话题。我们通常怎样接触同行的教案?除了公开发表用作交流或示范的教案,多数情况下,是靠各种形式的检查。不少学校立有制度:教龄6年内的教师,每学年教务处抽查教案两次。有的学校每学年都要交教案,据说不写教案上课的大有人在。如果不查,认真写教案的人就更少了。 现今申报职称,也要交教案,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申报者要交一两年的教案,这就难倒了一些教  相似文献   

2.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应该说各学校在开展教案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教案的“工整”、“统一”、“实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如何鼓励教师充分张扬个性,创新教案却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多注意形式的统一而忽略了内容的个性化;二是教师个体缺乏探索个性化教案的主动性。教案非要一个“模式”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单从形式上来讲,的确没有错误。学校以评比的方式对教师的教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应该肯定。但在形式上不应过分“格式化”,退一步讲,有个格式也可以,但绝对不能过于细化,否则所有的教案从形式…  相似文献   

4.
教案≠备课     
在教学工作中,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把教案等同备课,或是将备课等同于教案。部分教师认为备课了。就不需要写教案了;或是抄抄写写编教案,就认为不需要再备课了。这种把教案等同于备课的观点是不了解备课和教案的真实含义造成的。实际上,教案与备课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也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今天,恐怕没有一个学校的领导不重视教师的教案,教导主任每半个学期或每一个学期定期地检查教师的教案完成情况,已是不成文的惯例;上级领导和教育督导部门莅临学校的检查,有一项就是检查教师的教案。当然,这些检查的前提是事先通知好的,突然袭击式的检查,很少发生过。正因为教案要检查,所有教师要写教案,写教案和查教案之间形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也是唯一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检查,教师自然也不用写教案,因为是为被检查而写的。在这样的逻辑下,教案成了检验教师工作认真不认真投入不投入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标准。这几乎成了每所学校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上好新课改的课呢?我们认为教师上好课的条件之一是要设计出适合新课改的教案。作为省级新课改实验学校和新课改的实验教师,当我们真正回头审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时,才发现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案也是新的。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又跳不出旧的框框,跳出来有时又在教学中难于控制,因而部分教师对于怎样上好新课程感到很苦恼,很茫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给了我们借鉴,但我们又不能全盘照搬。如何将洋思的先进经验变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教…  相似文献   

7.
教案是教师常规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案已成为一项浮在形式上的工作。一是写的过程,使教师们浪费了大量时间,虚耗精力;二是认为教案就是写给检查人员看的,只要检查时能拿出本学期一、两本应付检查就行;三是有的教师花一节课在网上把一学期教案下载下来,自己完全不看。对于这样浪费时间、浪费纸张、浪费人力的事情,笔者认为学校应该进行改革,让教案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为老师们上课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在教案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表征:现象1:学校管理者认为,教案要检查,否则一些教师会"偷懒",但限于时间、精力,在具体操作管理中大多只能查一查篇数,看看是否是手写,字数是否达标准,是否按统一格式等等在形式与数量方面达到要求,然后通报一下谁没上交,谁篇数不够,谁不规范,就了事。现象2:收上来检查的教案少则七八十本,多则一二百本,特别是经过三五年,教案颇有"堆积如山"之势。那么,这些教案最终要"何去何从"成为大问题。一部分学校私下当废纸卖掉,或干脆丢弃。现象3:一些地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出这样的规定:"教师没带教案上课,以严重失职论处,一经查实,立即‘调离’。"学校也将教师是否撰写、缴交教案作为评定教师业务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并在积分上明确体现出来。于是,教案被视为是一张判定教师是否合格的选票。现象4:教师对此怨声载道,认为教案应该撰写并缴交,但在管理上不应管得太死,卡得太严,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而不是仅盯在教案上,以教案论英雄。一些教师采用抄现成教案,或干脆网上拷贝教案,或写集体教案来应付检查。上述,教案变成管理者一种放手也不是不放手也为难的"鸡肋",沦为教师一种简单为应付上头检查和执行日常教学常规的"形式"和"负累"。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学校教案管理的"服务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语文教学参考》发表了袁建国老师的文章《去教案之风刮不得》,看完该文,我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该文的基本观点是教案去不得.他认为,“教案者,所凭也.教案者,教师上课的凭借.” 作为一个教师,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对教学过程有所预设,这确实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教案,仅仅拿教案作为上课的凭证,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教案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首先,我们认为,教案是传统教学的产物.我国古代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教案,教师就是凭着他们的教学经验,凭借他们对文本的深刻的研究,凭着他们对学生的透彻了解而教授.他们的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而不是教师首先预设好要教什么,然后才进行施教.孔子的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不写教案就被视为没有备课。因此,教案作为备课的唯一显性成果,倍受教育管理人员的关注,常作为考评学校及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教案的著作权问题是个法律盲点,是教育界和法律界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认为教案的法律属性为一般职务作品,教案的著作权归教师享有但又受到学校的限制,教案的著作权和教案本的所有权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这是学科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教案是教师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是有利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但是,教案包括的诸多内容,又让老师们感到很困惑。有一些教师认为,教案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上课时根本用不上,写教案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必要写;也有的老师认为,教案写得过细,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发挥,所以应根据个人情况写教案,不能统一要求;还有的教师认为,教案应该有统一的格式及要求,否则课堂的随意性太大。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教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一定会遭遇许多困惑。不客气地说,有的学校管理者庸人自扰。因此,学校管理应该让"困惑"走开。教师备课灵活变通许多学校总是要求教师备课写教案,管理的方法是定期检查,而有的教师却是平时该怎么上就怎么上,检查前突击抄教案。猫与老鼠的游戏,在教育界是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在局团委组织的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我有幸拜读了油田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部分教师书写的教案。在与几位教师座谈时,他们流露出书写教案的烦恼,认为现在书写教案太占时间,太累人,而作用却不太明显。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体会,应该把教师从书写教案中解脱出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书写教案主要是为了评比,过分注重教案的外部“形象”,而忽略其本身的作用——实用。出现了许多学校过分注重教师的书写认真不认真、美观不美观、项目全不全、书写的多不多的问题,而忽略了教案的实际用途。由于教学管理层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15.
徐海萍 《课外阅读》2011,(12):142-142
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管提高素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一种是写反思。无意中从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字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觉得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作业批完了,学生也改完了,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时间管理效益低下。当前,许多教师都在重复着同一项劳动:教学计划在机械地造,教案在原封不动地抄,考核表在千篇一律地填,坐班制在低效地搞……效益低下的学校管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负担。如果学校管理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则教师过重的负担不仅无法减轻,肯定还会随着对高考利益的无限追求而逐渐加重。教师的时间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不少教师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但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有的教师看起来轻松, 效果却往往强于前者。这就涉及教师时间管理水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时间管理水平偏低与以下两方面不无关系: 一是学校管理者观念上的问题。他们常常更看重教师的表现而非效果,对这类管理者来说,他们一般不太欣赏一个教师  相似文献   

17.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8.
编辑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读书和“书香校园”建设是实现他的这一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他认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学校应成为书籍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在学校读书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在他看来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他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成为现实,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在帕夫雷什中学得以初步实现。在信息时…  相似文献   

19.
《新教师》2019,(11):5-5
观点备课、教案都是为上课服务的,不备课成不了好老师,教案写不好,也不会成为好老师,但是同样,一个老师如果端着教案去上课,课堂照着教案走,罔顾学生实际,不管学生学会学不会,读完教案就完事,那同样不是好老师!在农村小学,教师都存在包班现象,几乎全天都在上课,根本没有时间写教案。可是学校规定每周都要检查教师教案,完不成任务就要扣绩效工资。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验:有时精心准备、认真研究设计了一个教案,就教案内容来看,无论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似乎无懈可击,可是一上课,却总觉得存在缺憾。有时我们“拿来”一个名师备的教案上课,总觉得挺别扭的。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有些教师在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