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现在,天气预报已成为人们了解天气变化的主要途径,那些变换跳跃的数字,左右着人们的穿衣出行。可是,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所垄断,直至1930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  相似文献   

2.
<正>竺可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还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持之以恒的力量15岁时,竺可桢考入了澄衷学堂。在那里,竺可桢的成绩名列前茅,可是他的个子比同龄人矮了一大截,体重也比别人轻了十来斤。同学们给个子矮小、身体瘦弱的竺可桢取了个外号,叫“豆芽菜”,还笑话他活不过20岁。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同志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奠基人,是我国自然资源科学事业的先驱。竺可桢同志生前表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他将很大的精力倾注于从事、组织、领导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工作,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自然资源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以及培养自然资源考察研究人才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今年是竺可桢同志逝世十周年。他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但从事自然资源考察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十分怀念我们的竺老。为了缅怀竺可桢同志对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的贡献,传播他渊博的学术见解和深远的科学预见,寄托我们的思念,本刊转载竺可桢同志的遗作《十年来的综合考察》,同时刊载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纪念竺可桢同志写的《深切怀念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同志》。学习、继承竺可桢同志有关自然资源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以促进它更好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工作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四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国华  张幸 《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家肩负着极其重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必须为提高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而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因此,他必须具有为人类社会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这些方面,竺可桢先生可以说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竺先生早在1953年就已注意到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此后他反复强调这一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观今天的科学界,在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往往存在着一股浮躁情绪。追逐个人名利而不惜弄虚做假,急功近利而浮于表面文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此之际,大力宣传和介绍竺可桢先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质朴的科学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竺可桢初步了解贝尔纳著作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直至双方生命的终结,前后约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彼此联系受到政治干扰颇多。在科学院工作之后,竺可桢对科学计划与组织、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的认识,很多地方都是从贝尔纳的思想中演化而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贝尔纳和平主义成为典型"修正主义"被竺可桢批评,两人渐行渐远。1971年,贝尔纳不幸去世,竺可桢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这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圣徒的离去,或许自有其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开创者中,竺可桢以学术权威和学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创造一个适当的发展环境,竺可桢在地学体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创建的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几代中国早期的近代地学人才。中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的莫基者,多出自竺可桢门下。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地学的同时也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的近代地学体系。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近代地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竺可桢所受教育背景和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近代地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从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的同志们和大家一样深切怀念我国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同志。竺可桢同志不仅在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开创我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研究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竺可桢同志于1956年起领  相似文献   

8.
竺可桢院士是我国近现代最卓越、影响最深远的大科学家、大教育家之一。2010年3月7日是竺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纪念竺可桢先生具有特殊的意义。竺先生自1921年在南京前东南大学创  相似文献   

9.
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成功实施了具有突破性的办学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治学风格、大学治理、大学架构和办学目标等方面重温他的这些思想,以此纪念先生的卓越贡献和高尚人格,并为今天的大学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一位杰出的学术领导人.他于1921年创建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地学系,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气象和地理学家;1928年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奠定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基础;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将一所后起的地方性大学办成了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解放后,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国家的其他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任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郑度1989年底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但这并不是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他还曾于1963年和1977年分别被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又在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奖。他长期奋战在沙漠、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道路艰险的横断山区和渺无人烟的喀喇昆仑和昆仑山脉,为我国自然地理学,特别是高原和山地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中青年地理学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竺可桢     
<正>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3.
竺可桢小传     
正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入的研究,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8年,他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返回阔别8年的祖国。  相似文献   

14.
正1950年,叶笃正和夫人冯慧辗转回到了中国,同乘一船回国的有邓稼先等一批留学生。回国后,他在老师竺可桢、赵九章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中国现代气象学事业的科研。他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高原气象学、气候学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取得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晚年关注全球变暖,提出"有序的人类活动",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物候资料清查与签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庆市近30年物候的基本态变化,验证了气候与物候的同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1月,陈十一由北大副校长转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成为继创校校长朱清时之后,南科大史上第二任校长。陈十一是浙江天台人,与宣称"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马云是同乡。浙江人勇于追梦,不仅浙商遍及各地,而且浙江也是一个盛产教育家的省份,蔡元培、陶行之、蒋梦麟、竺可桢等等,灿若星河。陈十一与他的这些同乡一样。为了梦想,他离开了生活工作18年之久的美国回国;为了梦想,他离开北大而选择了南科大。他说,"南科大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实现我的中国梦、教育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4月-2007年6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广泛分布的豆科多年生短命植物弯花黄芪居群、个体、花序和单花水平的开花物候进行了研究,花序和单花开花物候稳定。居群和个体水平的开花物候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是导致个体不开花的主要原因;但该种在花序和单花水平上能以稳定的遗传特性完成整个开花物候,确保弯花黄芪的开花物候适应不同年份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竺可桢     
<正>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  相似文献   

19.
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竺可桢(1890-1974年)于1921年在南京创建的东南大学地学系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地学系。1923年,该系主任竺可桢应伦敦地理学会的邀请,在《地理教师》(Geographical Teacher)第3期上发表了此。章介绍了东南大学地学系的沿革、师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等,并论述了某发展方向和设施的改进等设想。此还可纠正地学史论中有关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历史的失实之处。现将此翻译成中发表,以飨研究中国近代地学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考察竺可桢创立中国第一个地学系的过程及该系的发展与解体,对于深入探寻现代科学本土化的一般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竺可桢建系的学术背景以及地学系解体原因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了解竺可桢在中国地学建制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