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声听觉训练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和声音程听辨又是和声听觉训练的基础。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声音程听觉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和声音程听觉训练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记忆和音乐创造力,听音记谱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音高、节奏、旋律听辨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训练。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及音乐知识的限制。训练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唱和听音训练,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积累音乐语汇。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音乐的创造能力。唱与听的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长期训练的结果。为此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质上也是强化音乐基础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视谱、听音的技术练习过程,而且还是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要充分认识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对学生乐感、审美等的培养贯穿在音准、节奏、和声的听辨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使学生在思想、表现力、综合知识等方面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视唱练耳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科。人们往往会片面的认为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只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听辨能力与看谱即唱的能力,其实若仅仅进行以听和唱的主的技术性训练,是不可能达到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浅析了视唱练耳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6.
视唱练耳是声乐教学中音乐学习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基本技能,不管学演唱教学还是表演教学,它具有提升音乐素质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作为重要音乐基础知识可分为视唱和听音训练两方面,此二者密切联系,相互统一,这里就来简单讨论一下在声乐教学中视唱和练耳的影响以及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的训练被认为是一个基本要素,是基础的基础,而和声音程的训练又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关系到和弦的听辨能力及音乐听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听觉是学习视唱练耳的主要目的,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节拍和调式调性,以增强他们的节奏感、音高感,提高音乐感知力和音乐记忆力。和弦听辨是视唱练耳中最难解决的部分,本文主要以笔者在校学习中获得的方法和在外教学获得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针对视唱练耳中和弦听力训练的提高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和声音程在音程训练中占重要位置,唱好音程是听好音程的前提,必须从唱入手,要唱得熟、唱得准,抓好音程构唱这个重要环节,才能为听好和声音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又要摆好听音名与听效果的关系,二是统一的整体,只有把这些结合起来,才断不断提高听辨和声音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视唱练耳课是音乐教学中一门具有较强技术训练特点的主干基础课。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唱、音乐听力训练,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辨和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并积累音乐语言,为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论、音乐创  相似文献   

11.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时代的强音。把中国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星海对现实生产美、尤其是声音美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力;他的音乐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具体表现对祖国的热家、对人民的关心和对母亲的亲情里;他的音乐整体灌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要想使学生掌握音符这把钥匙,从而打开音乐艺术大门,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搞好视唱教学。根据幼儿师范学生音乐基础簿弱的现状,开好视唱练耳课更是提高学生音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①对于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作品是成功表演的基础。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音乐的理论和分析这一重要过程。本文以歌曲《知己红颜》为研究对象,从它的歌词、旋律、曲式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浅析如何做好音乐表演的案头工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人民性”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冼星海和施光南是近代音乐史上仅有的两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作曲家,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音乐作品的“人民性”表现出一定差异。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代,他的作品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救国救亡,反抗侵略”;施光南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作曲家,浓浓的“乡国之爱”成为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主题。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作品“人民性”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他们都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把滚烫、赤诚的爱国热情融入音乐创作,把民族音乐的灵魂贯穿于创作生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符。文章试通过比较冼星海和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探索他们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原因,力图为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music are largely subjective, with the lack of objectivity being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for violin students learning vibrato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onflicting theories. By using a computer‐based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found that maintaining temporal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intensity peak and the target frequency is the crucial factor for achieving good intonation when performing vibrato. This finding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based visualised quantitative vibrato analysis system (VQVA‐Sys) that displays these two parameters in a user‐friendly manner for both musicians and scientists: (1) the type of frequency variation and (2)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ies with the highest intensities during all of the cycles constituting a vibrato note. A follow‐up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ompared a moderately expressive vibrato note played by eight experts and eight students, and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the VQVA‐Sys as a learning tool.  相似文献   

18.
付蕾 《铜仁学院学报》2006,8(2):41-41,50,74
在手风琴演奏中,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手型、触键、指法等纯技巧方面的问题,但对那些不起眼的却又严重影响音乐表现力的问题却不太注意,本文针对演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力求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期演奏达到完美。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因而是一门非常抽象而又神秘的艺术:它能直接激起生命的活力,激起人们的情感,拨动人们的,心弦.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深刻体验的态度。音乐是无言的,又是有声的,有声是在于它是用音乐述说,无言在于它没有明确的语恚,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世界性语言.鉴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在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活动时,应谊首先探讨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音乐主题、音乐织体、五声调式和装饰音的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进行论述,探究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风格,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