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常”、“往往”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于二者词性相同,且都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中总是出现某种情况,所以不少人使用时往往很  相似文献   

2.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比如y2=2ax,a≠0)中既含有二次项又含有一次项,可以用“二次”来表示“一次”,这样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均可以表示为(y2/2a,y)(不妨称为“设点”)。这种设法避开了常规的“设线”方法,这种处理手段对于处理抛物线中“与直线斜率相关的问题”和“直线过定点问题”这两类热点问题,常常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两个常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二”和“两”都是数词,但用法却不完全相同。一“二”和“两”都可作基数,表示数目的多少,但充当基数时,用法也不尽相同。单独用在度量衡量词前面,“二”和“两”可以互用,如“二文、二斤”可说成“两文、两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大小度量单位联用,用“二”居多,只有最前面的单位才可用“两”,如“二丈二尺”可说成“两丈二尺”,不可说  相似文献   

5.
在基数词中,“三”、“九”是两个非常特殊的数,它们既可表实数,又可表虚数。换言之,它们既可以像其他基数词一样表示一个实际数目,又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目。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它们用法繁多。一、用做实数“三”、“九”的基数词用法,大家都很熟悉,如同其他基数词一样,在此不再赘述。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6.
一、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但“两点钟”除外。 二、基数可用“两”,也可用“二”。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代。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二”和“两”一般都可以用。如“两斤米”可以说成“二斤米”(但“二两油”不能说成“两两油”)。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支钢笔”、“两个小孩”,不能说成“二支钢笔”、“二个小孩”。大小单位连续使用的时候,大的单位前边可用“两”也可用“二”,最小的单位前边用“二”,不用“两”。  相似文献   

7.
“两”和“二”在表示数量时是同义的,但在说话写文章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使用它们,否则会闹笑话的。那么,怎样准确使用“两”和“二”呢?  相似文献   

8.
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和“↓”是我们用来表示生成物和反应物不同聚集状态的符号。但是学生常常不能正确使用。这里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说明这两个符号的用法。一、表示气体产物 1.凡是反应物中都是固态或液态,而反应后生成了气态物质,就应该在这种气态物质的分子式后边用“↑”符号标出。如:  相似文献   

9.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0.
黄金城 《青海教育》2003,(11):22-22
“一”字在汉语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除了表示一定的数目概念以外,活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表示数目概念的“一”用法简单,用不着讨论,这里只对它的活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左”和“右”是古今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字,意思常常是相对的,又常常连用。“左”和“右”的本义分别是左手、右手。“左”和“右”常常分别表示左边和右边。因为君主往往向南而坐,所以“左”又指东面,“右”又指西面。例如“淮左名都”(姜夔《扬州慢》)中的“淮左”就是“淮水东面”。“左”和“右”都有帮助的意思,其中“左”指  相似文献   

12.
黄后男 《教师》2011,(26):81-83
汉语数词“二”与“儿子”的“儿”都表音为“er”,但“二”却有两个发音,即大部分中国人一般把“二”读成“打”或“ar”。生长在中国的人,也许对这个现象不大会介意,但韩国小学生初学汉语时,常常对这个现象表示困惑。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把两种发音都标上去。  相似文献   

13.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造成“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古汉语中“象”和“像”长期在多个义项上交叉使用,这一习惯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这两个字的选择。二是“象”和“像”在表“形状”这一义项上的界限不…  相似文献   

14.
“二”和“两”作为数词,它们的意思虽然一样,用法上却有区别。什么情况下该用“二”,什么情况下该用“两”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郾表示先后次序时,只能用“二”。例如:第二次。2郾表示数的个位、十位或百位,只能用“二”。例如:二百二十二。3郾在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中,只能用“二”。例如:三点二五、五分之二、百分之二十。4郾读数目字,只能用“二”。例如:一、二、三、四……5郾在量词前面,并且该数是个位数时,只能用“两”。例如:两个人、两本书。6郾在多位数中,千位、万位、亿位的前面,“二”和“两”都可以用。例如:三万二(两)千…  相似文献   

15.
想来,老祖宗仓颉创造象形文字时,为分辨人的数目,可能使用木棍。一根木棍平放,像一人躺着,表示一人,二根木棍并放示二人,三根木棍示三人,即成数字一、二、三……简单易记又准确客观,不容置疑。若硬说人是一只脚,恐怕会骂:“好吧,砍下这厮一条猪腿,卤熟下酒。”数字从创造那天起,就是为着准确、实在、科学、客观地记录万事万物的数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会说人有两个脑袋三只手四条腿。社会愈发展,科学技术愈进步,计数手段就愈先进,数目记录就愈精确愈细微,也就愈能科学反映客观事物及规律。晋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5……南宋哲学家朱熹追求确凿不移,曰:“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  相似文献   

16.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二”与“两”《祖国多么广大》(六年制第二册)写有“长江两岸”,《一只小羊羔》写有“第二天”。其中“二”与“两”在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常常混淆,有的学生误把“二”说成“两”,“两”说成“二”。那么“二”和“两”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二”指数目字。如五...  相似文献   

18.
or是初中教材使用频率较多的单词之一 ,我对其词义和用法方面作了如下小结 ,供同学们在学习中参考。一、or用在选择疑问句中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和物中选择其中之一 ,意为“还是”。例 :1、Isherfriendaboyoragirl?她的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2、IsLucylikehermotherorfather?露茜像她母亲还是父亲 ?二、or用在肯定句中 ,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表示部分肯定 ,意为“或 ,或者”。例 :ItusuallycomesinSeptemberorOctober .它 (中秋节 )通常在 9月或 1 0月。三、or用在否定句中 ,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表示全部否定 ,意为“和”。例 :1、Ithas…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思想“速度”与“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物理量,许多初学者,特别是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常常是混淆不清,对其使用也常常是张冠李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为学生误解而感到头痛。如何利用计算机课件实现场景再现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如何让学生熟悉运用这两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下面这篇小文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本刊顾问吕叔湘先生写的一则语言和记,篇幅虽短,但却抓住了生活中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本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点启迪。“二”和‘俩”在用法上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见该写‘俩”的地方写“二”。我说“写二”,意思是我还没有听见过有人在该说“两”的地方说“二”,例如,“请您给我er个八分的邮票。”这个写“二”说“两”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写“两”了,于是“二”变成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也不得不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