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说数学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一些有趣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事情。或许,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在你的意料之内,让你有些难堪。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把它记录下来,冷静下来后重新对它审视一翻。  相似文献   

2.
石英 《山东教育》2007,(10):26-26
学生在对课文初读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曾听过一位老师讲《石灰吟》一课。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后,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本节课内容源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是继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三线八角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在本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生成”在知识空白处:适度展开 有时候,学生对教材的关注点超越课文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恰与本课的教学关系不大。如教学《太阳》一课,学生常会提出“太阳是怎么形成的”“太阳会毁灭吗”“为什么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预设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进发出创造的火花。涌动出新异的灵感。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指导下的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目的,创设民主、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前作好精心预设,“有心”发掘生成力,并留有生成空间,更要在课堂上把握互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生成,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智慧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一、开放教材,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  相似文献   

12.
张大冬 《江苏教育》2008,(18):45-47
日前,在我校的教研组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认识平行线”一课,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出平行线,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画法”这一环节的教学,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将这一环节的教学片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我们对生成应如何把握?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韦明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226+224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我们对生成应如何把握?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查漏补缺。课堂小结就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的概括,也是学生的一次展示和交流,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徐维  朱太平 《教育文汇》2012,(12):37-37
教师备课时预设无论怎样周到、完美,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与自己看法相左的问题,让人无法应答。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或敷衍过去,或认为在添乱,甚至觉得在有意刁难老师而不予理睬;而高明的教师却将其视为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以灵活机智的处理获得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内容和解析1.教学内容沪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平行线间的距离".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完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初步认识、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  相似文献   

18.
预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其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习活动引向更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刘冬梅 《成才之路》2010,(25):88-88
记得在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多次运用了不厌其烦的提问.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我都会问“是不是”“对不对”,在提问反馈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我都说他回答得“好不好”“怎么样”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会了,在第二节练习反馈时,我感到出现了问题,有约1/4的学生对于“甲数比乙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掌握得不好,做题时很盲目。  相似文献   

20.
一个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时刻启发、引导着学生积极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思维活动,使他们真正“三动”(动脑、动手、动口)起来。基于这样一个想法,笔者认为我们应将数学“教学”改为数学“导学”,并设计了一个案例.该设计旨在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得到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