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三桂尸体是否为清朝政府所获,300年来多有疑惑。2010年7月,在考察贵州岑巩县之水尾镇马家寨时,听到吴氏秘传人谈过诸多有关陈圆圆梦幻中吴三桂的影子,令人生疑。不久,传出发现一座怪异墓碑。同年10月,再次考察马家寨,对于这座墓碑进行研究的结果证实,这是吴三桂的墓。为此,本文对陈圆圆梦幻中有关吴三桂尸体的行踪和吴三桂墓碑等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考证,结论是:墓碑是吴三桂的。本文将对这个墓碑进行考察的情况,加以如实报告。  相似文献   

2.
明末著名歌妓、后来成为平西王吴三桂的姬妾和弃妇的陈圆圆,是由于诗人吴伟业的名篇《圆圆曲》,而成为遐爾皆知的历史闻人的。清军占领云南、吴三桂驻镇昆明后,陈圆圆被接入滇。康熙初,居住官渡、每天清晨为谋求生活而进城,“往来四十里……日以为常”(《续修昆明县志》)学者王思训,在其七言古诗《野园曲》的短序里,曾提到吴三桂在昆明北郊营建别宫“以处陈圆圆”的事。吴三  相似文献   

3.
清代千叟宴,始于康熙朝,繁盛于乾隆年间。它既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又是清朝皇帝与臣民同乐的大型活动,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在乾隆五十年达到一个高峰。在这次千叟宴上,尚氏家族有五人参加,其中包括"逆臣"尚之信和罪臣尚之瑛的后代。本文认为:他们的应邀参加千叟宴,反映了尚氏家族与清朝的关系在经历吴三桂之乱后依然非同一般,一方面他们感戴清朝的恩德,另一方面清朝仍然眷顾他们,尤其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尚之信之死远不是投降吴三桂那么简单,清朝对广州庚申事件中尚家的处理仿佛心里有愧。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候在关于吴三桂是否降清的争论中,涉及到吴三桂的剃发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时并未剃发。因此而认为吴三桂并未降清。那么吴三桂到底是什么时候剃发的?因为剃发问题,在清代来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风俗习惯问题,而是一项严格的国家政治制度,是满洲贵族统治权的一种象征。所谓“我清朝制度以剃发为一统”。在关外时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改后金为大清称皇帝时,就曾明令公布:“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足”。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又重申:“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也,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即规定在清政权(包括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有不少诗人写过咏五人墓的诗,仅笔者见到的就有以下12首:明林云凤五律《五人墓》、清陆次云五绝《五人墓》、清桑调元五律《五人墓》、清张进五律《五人墓》、清孔传铎五律《半塘吊五人墓》、清蒋士铨七绝《五人墓》、清彭定求七律《五人墓》、清林明伦七古《吊五人墓》、清杨素蕴五古《过虎丘奠五人墓作》、清邵长蘅七古《五人墓行》、清舒位《虎丘竹枝词》、清陈维  相似文献   

6.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定国姓为"爱新觉罗"。在定国姓之前,努尔哈赤之姓氏,近代一些学者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却无史料支撑。而现代学者对此问题之研究,或避而不谈,或人云亦云。清代官方史书经过修订,也无法考证其真相。但是明朝人和朝鲜人遗留下的史书中,却记载了努尔哈赤及其先人姓氏的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7.
"苑陵"考源     
"苑陵'一名来自位于今河南新郑境内、距离郑州市区40km之遥的历史久远的古县--苑陵县."苑陵"之名,应是先与皇家禁苑有关,则此地先称"苑",后有了苑侯之墓,墓改称为"陵"之后,此地遂有了"苑陵"的新名称.  相似文献   

8.
明遗民是明代朝鲜半岛移民中最有影响的一支,他们保持着崇祀明皇的政治信仰和"皇朝人"的生活特色。朝鲜王朝实行的关心和照顾一些明遗民或其后裔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鼓励明遗民参与官方主导的崇明祭祀活动的政策,体现了对明遗民的种种优待。深深反映出朝鲜对儒家义理的吸收和认可,体现了其"尊周思明"的"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9.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清代苏州府学修葺工程开展的频率、方式及参与主体等可知,从顺治到同治的213年间以“官方倡导,官民结合”的方式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清代苏州府学修葺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清朝前期修葺工程较为频繁,政府出资次数不足一半;清朝中期频率趋缓,政府出资是资金主要来源;清中后期频率明显降低,资金几乎依赖民间。有清一代国家对府学极为重视,并加以牢牢控制,推动文教事业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1.
花果山原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原型是小说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地理地望的属性而言,花果山在“东方”“海外”,地近东海和淮水,云台山与这一属性没有抵牾;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祖籍和诞生地而言,云台山是“淮海浪士”家乡的一座名山;就吴承恩的亲朋故旧而言,云台山地域有他的舅舅、老师、挚友,尤其是云台山有一支与淮安吴氏同宗相知的吴氏家族的聚居地,甚至有与报处机栖真地长真庵相邻的吴家花园;就云台山的风物而言,水帘洞、花果山、傲来国、玉女峰、尉迟公塔、定海神针、平顶山乃至诸多的唐王遗迹,皆在西游故事中有着清晰的投影,其中花果山几次大战的古战场至今还依稀可觅。  相似文献   

12.
陆机陆云分裂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娃陆氏在孙吴时地位显赫,吴亡后中衰。为重振家族,陆机、陆云徘徊近十年后毅然仕晋。从其传世作品和行为看,二陆心态极其矛盾,有着高度的生存焦虑,人格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似可归于社会的无序和儒玄文化的冲突。二陆的命运可代表入洛吴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3.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4.
高启是明初最著名的诗人,其字号、籍贯和家族成员是研究其生平的基础资料。槎轩和吹台是高启别号,向少有人提及,青丘子之号始于何时却又多有争论。高启的籍贯在史书记载中也颇有出入,其家庭成员向来无人考证,这无疑不利于其生平和创作的进一步研究。考证高启字号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及其家庭成员的组成,廓清其籍贯异说的矛盾,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南北文化交融,促使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儒学为宗的文化世族,主要有以吴郡陆氏、顾氏、张氏为代表的吴姓大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由“武力强宗”转化而来的文化士族。这些文化世族各具独特的家学门风,在经学、玄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多有建树,对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学术品位,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曹家与江苏结有不解之缘.江苏是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和父辈三代任职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之地,曹家在江苏赫赫扬扬风光了六十余年.曹雪芹出生于江苏,终生难忘“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和姑苏情结.他创作《红楼梦》离不开这一段生活和经历,也离不开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红楼梦》则艺术地反映了吴文化的特点.至于“红学”,同样不能离开江苏红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康熙九年(1670),计东两次写信给吴伟业,先对吴氏《复社纪事》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该文为小人提供了“坐复社诸公以党人亡国之罪”的借口,再对《梅村集》的编排体例表示不同看法。从该信涉及的有关史实来看,吴伟业对复社地位、价值、历史影响的认识。远远超过了计东。但计东对《梅村集》编排体例的批评,则被吴伟业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18.
出身自中古名门吴郡陆氏的陆逵,其墓志系"逆修",即为提前撰写。陆逵一生任官较多,最后官至德州刺史,但史籍无考。从其墓志可知,其事迹颇为传奇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他见证并制止了不见载于传统史籍中的发生在邠宁镇与天平镇的两次变乱。尤其是天平镇的变乱——节度使乌重胤死后原郓州牙兵和支郡兵的变乱,实际上是原淄青系藩镇去河朔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可以视为原淄青系藩镇对去河朔化成为中央顺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身上固然有不少毛病,但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主要表现在:没有丝毫礼法观念,从语言、思想到行动都不受礼教的桎梏;心无芥蒂,性情爽快;心地善良。对巫翠姐性格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蕴涵其中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