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首次给出对科学失误进行潜科学分析的方法,并从理论上分析杰出物理学家产生失误的各种原因,探讨了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如何确立科学的成败现以及失败的潜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4.
首次对物理学体系进行潜科学分析,探讨了物理学体系的进化过程,分析了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两次大潜变的产生原因、主要阻力、潜变标志、潜变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物理学各个发展时期的潜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6.
对数学体系进行了潜科学分析,指出了在数学进化过程中两次大的潜变,探讨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两次大潜变产生的原因,主要阻力,潜变标志以及潜变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研究了数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潜科学特征,预见数学既将进入新的潜变期。 相似文献
7.
8.
给出了对物理学实验进行潜科学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物理学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理论的关系,揭示了物理学实验的潜科学特征,并阐释了对物理学实验进行潜科学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有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9(1):132-137
“潜科学”这一概念是1979年11月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潜科学是指处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性,与发展成熟、为社会公认的科学即“显科学”相对。潜科学包括理论潜科学与应用潜科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偏重于理论潜科学的研究,忽略了应用潜科学的研究。1992年。作者在潜科学界首次提出了开展应用潜科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对应用潜科学的内涵、研究方法等学术问题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傅景礼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8,(Z3)
0引言潜科学是中国科学工作者于1979年提出来的,它是指潜在形态的科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科学认识过程未看,它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学,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一个由潜到显的过程,即存在一个孕育的阶段,把处于孕育阶段的科学(或科学胚胎)称之为潜科学;二是从科学发展曲折性来看,它指的是处于待显阶段的科学,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并不是都能被学术界所承认,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忽视、排斥、压制、埋没、摒弃、扼杀,有一个蒙难的过程,我们把虽然认识上已达到显阶段,但没有被学术界确认,仍处于潜在状态的科… 相似文献
12.
科学、科学评判标准和科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瑞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2):1-5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的评判标准为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检验包括实验室的检验,也包括其它的人类实践检验。科学精神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它有三个内在要求,即要求人们具有怀疑意识,批判理性和谦虚态度。我国公众的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兰学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8,(Z3)
将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融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和其它学科一样,遵循着一个酝酿、孕育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艰苦探索,不断地实现由潜到显的转化的客观规律.能使学生的智力潜能、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地开发,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潜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深入分析了物理学史上重大论争产生的各种原因,探讨了科学论争对于激发科学新思想、促进科学理论的完善、锤炼科学人才等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首次把潜科学应用于化学教学,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对化学进行潜科学分析,把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起到了开发潜能、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培养素质、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显著,创造性地给出了一套把潜科学溶入化学教学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