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72页,是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儿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比多比少的问题.它是在学生加深理解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道理,从而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1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学会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倍”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41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2~17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并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探索、构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在认识、理解和应用近似数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及意图:  相似文献   

7.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来.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就会想这家电影院有多大能坐多少人等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比较抽象,往往容易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混淆。突破这个难点,要讲清两点:1.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什么意思?2.用什么方法解答?教材上例8再次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同时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  相似文献   

9.
走近"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有一个空盒、一堆糖,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意义,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要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一、引人.由"击鼓"和"摆围棋子"两环节组成.击鼓游戏:教师拿出一面小鼓,击三下,又击三下,然后问"哪一次击的次数多".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击鼓,第一次击四下,第二次先击四下,又多击  相似文献   

11.
"接近整百整十数拐弯处的数"(简称"拐弯数")的数数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尤其是像"189"一次进位的拐弯数,往后数一个数容易数成"200".这表明学生尽管有着"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进位意识,但究竟向哪个数位进一还是模糊不清的.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十…‘百""千"多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整体结构缺乏认识,造成学生"拐弯数"进位一时无所适从.为此,要突破"拐弯数"的数数,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各计数单位表象和各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表象的建立与梳理.  相似文献   

12.
"四舍五入"是求近似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它的意义往往理解不准确,在实际中不能灵活运用. 在课堂上,教师出示一道习题:一个整数取近似值约为10万,这个数最大值是多少?当问题呈现之后,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99 999(显然,答案是错误的),而一部分学生反驳说不是99 999.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没有急于否定或肯定,只是顺势而导:"到底哪个对呢?这样吧,认为是99 999的为甲方,认为不是的为乙方,两方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1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习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图、指图、补图、说图等步骤,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内在含义。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例题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数感的一些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感的涵义.数感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属于"直觉"范畴.数感本身有层次之分.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无论是原来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作为小学阶段必学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如何进行教学,浙教版<数学>(张天孝主编)教材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并把培养数感确立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数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因此这一目标在课堂上常常落空.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与运算"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体现出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8.
数与形是数学知识的2个基本范畴,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是数学的最高境界.数学家华罗庚曾十分精辟地论述:"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数形结合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解决选择、填空题,简捷直观,有奇特的功效."数形结合法"也是不等式的一个重要解法,"数形结合"解不等式就是挖掘其式子的"形"以解其"数".  相似文献   

19.
"数"与"形"的结合思想是数学研究与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想,用"数"分析问题更一般化、更全面,但它比较抽象,用"形"分析问题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二者结合,相辅相成,起到了互为补充,优缺相容的效果.因此很多课题的研究都是将二者融合起来运用,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无时不渗透"数"与"形"结合思想,在对方程、函数、不等式的问题的研析时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外行来说,要理解如何能把数描述为具有不同的维,是困难的. 一个数似乎只是数而已--是描述一个特定的量的东西. 一、二、三、四等等这些数怎么会有维数?好吧,让数学家们来给数的特征作出另外的解释吧. 例如,数学家们认为任何实数或任何虚数都是一维的,因为它们本身只有一个部分是表明它们的数量的. 而且它们能图示在作为一维对象的一条直线上. 另一方面,复数称做二维数,因为它们由一个实数和一个虚数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