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1.师:回忆一下,2、5的倍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生答) 2.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3的倍数具有什么特征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片断一:大胆猜测乐于实践师:大胆猜想一下,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呢?生:不行,不能用底面积乘高,它得到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体积绝对应该比它小,我猜想应该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师:为什么他会这样想?你同意吗?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圆柱可以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圆锥的体积一定比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8,(3)
【作文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讲什么内容呢?(顿一下)不告诉你们!生:(哈哈大笑)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写日记吗?生:写。师:那你们的日记本有名字吗?我有一个学生就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名字——《知心小屋》,她说:"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一间静谧的小屋,在这里我可以用温情的文字,或是忧伤的文字,滋润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拥有一份美丽的情愫。"我也常写随笔,因为我想用自己的文章来反思自己、激励自己,所以取名《与己同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片段一】师:现在我们知道耳朵的构造了,谁能猜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我是这样想的:声波由耳廓传播到外耳道,外耳道传播到耳膜,再到耳蜗,耳蜗抖动,听神经连着大脑,耳朵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师:哪位同学再猜测一下?[反思: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在传统教学中是很少见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先让学生猜想:“谁能猜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然后在以下教学步骤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目的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  相似文献   

5.
请看以下一则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他在检查小组研读“海边捡贝壳”这件事时,其教学过程如下:师:请这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读“捡贝壳”这件事的。(生汇报)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补充吗?生:老师,我有很多贝壳,能拿上来给大家看看吗?师:可以,请带上来。(学生把一大堆贝壳端上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师:你能说出这些贝壳的名字吗?生:不会(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师:既然叫不出这些贝壳的名字,那请你把他们全部拿下去吧。(生手捧贝壳,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地回到座位上。)对以上的教学环节,我们不得不引发出以下思考:一、…  相似文献   

6.
猜想与验证     
案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的例3(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31小时耕地多少公顷?2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21×13到底该怎样算?生1:化成小数算。师:你能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很好!但0.5×0.3,你们会算吗?生2: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师:你怎么知道?生2:我是举例验证得到的,假设12×41=0.5×0.25=0.125=18,而21×14=21××14=81,所以,我想应该这样算。师:这位同学不仅进行了大胆猜想,而且进行了举例验证,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生3:还可以用除法算,由于12×31表示把21平均分成3份…  相似文献   

7.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生1:我猜千克称的多,克称的少。生2:我根据1千米=1000米,猜想出1千克=1000克。生3:我根据千克中有个“千”字,猜想出1千克=1000克。【评析】允许学生猜想,为学生创设猜想的情境,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猜想有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有的是根据条件想象出结果的,有的则干脆…  相似文献   

8.
教《皇帝的新装》,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逆向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收到了用时少,收效大,学生兴趣浓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分述如下。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题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  相似文献   

9.
章明 《江西教育》2007,(7):17-17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导入设计】 1.师:回忆一下,2、5的倍数的特征分别是什么?(生答)2.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3的倍数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丹柯》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的一篇小说。一、导入情境(活动: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略)师: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生(齐背):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师:文字作者是一生:高尔基。  相似文献   

11.
<正>一、围绕数学本质,顺势而为,推进思维不断深刻下面是《分数的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师:(神气地往学生面前一站)认识吗?老师能用自然数来表示吗?生:用"1"表示。(板书1)师:除了我,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生:一群人。  相似文献   

12.
一、揭题定标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循环小数”(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 ,大家认为我们要研究哪些内容呢?谁乐意说说……生甲 :我想研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是什么。生乙 :我们要了解循环小数是怎样的数。生丙 :什么是循环小数。师 :大家说的都很正确 ,我同意你们的看法。综合同学们的意见 ,我觉得这节课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循环小数的意义。(板书 :意义)二、猜想师 :既然明确了学习目标 ,首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循环小数应是怎样的一个数呢?(思考片刻 ,学生们纷纷举手)生A :我想循环小数一定是个小数。师 :唉!可能是。生B :我…  相似文献   

13.
傅涛  姜媛 《辽宁教育》2002,(1):112-113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  相似文献   

14.
傅涛  姜媛 《辽宁教育》2002,(2):112-113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的即时引导,不是让学生靠边站,而在于灵活驾驭课堂,当学生思维"断层"时,及时给予耐心的等待、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路,体会数学的思维魅力。下面让我们一同赏析几位特级教师精彩的教学片段。片段一导在学生思维不全处(华应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师:现在我们玩个游戏:抛瓶盖。如果正面朝上,你们赢;如果反面朝上,我赢。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谁会赢!生1:老师赢!  相似文献   

16.
最近先后听了两节《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执教的两位老师都对教材作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现摘录片断如下:案例:A教师师:小兔子和小松鼠要举行一次拾贝壳比赛,想邀请同学们为他们当裁判,大家愿意吗?生:愿意。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这两个小动物分别拾了多少。“小松鼠拾了38个贝壳。”“小兔子拾了46个贝壳。”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3846师:谁是这次拾贝壳比赛的冠军?“小兔子。”、“小兔子。”师:为什么?生:因为小兔子拾得多。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38比46小。”“46比38大。”师:可小松鼠不明白,…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我们共同阅读《连云港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一、初读感悟师:要求:1.听后说说自己的想法。2.猜想题目。(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师生共同沉浸于文章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谈感想)生:文章太感人了,我快要流泪了。生:文中的娘太可怜了,为了一个野鲜桃,摔下了悬崖。生:文中的娘虽然是个疯子,却没有丧失母爱,我再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师:同学们,我的感受是“娘是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猜想题目,要求说说理由。教师在复印文章时,故意遮去了文题,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生:《苦命娘》。文中的娘是个疯子,遭人嫌弃,受人欺侮,最后摔死在悬…  相似文献   

18.
一、设疑猜测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它是?生(全体):是亿(.板书:亿)师:通过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有关亿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用亿作单位的数据?生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往左数,第九位是亿位.生2:我知道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我还知道我国人口有13亿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亿”这个计数单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么多,你们能想像出1亿有多大吗?(板书:1亿有多大)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师:比姚明要高得多呢!生3:我猜想我的手指甲里大约有1亿个细菌吧!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1亿粒米有一头牛那么重吧!……师:同学们的猜测都很大胆,刚才有几位同学猜到了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和1亿粒米的质量,他们当中谁猜得更准确些?(生摇头)所以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1亿粒米有多重”这两个问题.(板书: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一亿粒米有多重)...  相似文献   

19.
白色塑料板与黑色塑料板谁的反射本领强?见了这个题目的自然老师,如果你轻易地下结论:白色塑料板反射本领强,那么,你可能会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实验中遇到麻烦。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按照刘默耕先生倡导的让学生在探索中获知这一教学策略的指引,本学期在上《光的直射与反射》这一课时(浙江版,第5册15课),为了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获得知识,我用配套的实验盒内的一块白色塑料板和一块黑色塑料板来做这个实验。心想这么对比强烈的材料效果一定很明显吧。我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把阳光反射到墙壁上,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互相说:“黑色塑料板比白色塑料板反射本领强。”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实验方法错了,我走过去帮助他们纠正,没想到学生发现的是千真万确的事  相似文献   

20.
案例1:《赶海》教学片断(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后)师:你在海滩上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生1:“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师:夹得疼不疼?生1:疼。师:你再读一下这一句“突然,小伙伴……”。(这位学生再次朗读,“哎哟”一词读得非常响亮,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师:还有谁也被螃蟹夹住过,也想读读这部分?(学生纷纷举手朗读,“哎哟”一词都读得特别响亮,且边读边笑)师:海滩上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