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诗法与画法     
在艺术作品中,诗歌与绘画往往相提并论,有如双壁。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诗与画  相似文献   

2.
文老.我们常说诗和画是相通的,就是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诗和画怎能体现相通呢?我想,画的形象和色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读画,体会到诗的意境;诗呢,我们只能通过诗的语言来想象画的形象和色彩。这即是诗画相通又是诗画的不同。比如说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画,但是读了这两句诗,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就生动地出现在脑海当中。然而,我们看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3.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谈及王维的诗与画,苏东坡说过一句很精彩又耐人寻味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注意,他没说王维“诗如画”,或“画如诗”,而是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字之差,颇能显出苏东坡的眼光与下笔的高明.那么,高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这个“诗画异质”的见解,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观点。他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入手,从“画”这个一般概念中发掘出了诗中“画”和画中“画”的个别特性。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师:苏轼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教科书上的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 (师屏显课文插图.) 生: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还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我们暂不评价.同学们先按行文顺序找找纰漏.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夙有姊妹艺术之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在起源、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征.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现象中,首先分析了书、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含义、存在的共同之处和如何互相渗透,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绘画带来的艺术效果;在论述画与诗的关系时,讨论了画与诗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之后起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印加入绘画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与诗的题写又对画面的构图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6.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7.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画是有形诗。”用此辩证观点欣赏诗画,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画是有形“思”,想象思维始终伴随着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适时适当地运用画简图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诗的语言却又可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触的感觉,从而达到异体同化,就象苏轼赞誉王维的“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触及的,这里仅是粗浅的概括中国画和中国诗的联系。先是以诗配画。曹植的《洛神赋》…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世界有咏物抒怀的诗歌、造型状物的绘画,它们都来源于生活,都是艺术家对自然的写照、升华及情感的表露,虽然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形象思维的共性、共同的规律,彼此之间息息相关,可以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