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逐渐增大的时候,像距逐渐减小,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小;当物距逐渐减小的时候,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上述规律,可以把它归纳为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物近、像远、像大;物远、像近、像小.”这样,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而且应用也方便.例题用同一只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拍照时,要使底片上的人像再大一些,应当:()A.人离照相机远一些,暗箱拉长一些;B.人离照相机远一些,暗箱缩短一些;C.人离照相机近一些,暗箱拉长一些;D.人离照相机近一些,暗箱缩短一些.解析照相机是利用凸透…  相似文献   

2.
以"眼睛"为题材的命题在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本文略举几例归类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例1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____缩小的实像,如图1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3.
生活体验:在用照相机拍摄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像距(即调节暗箱的长度),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通过镜头(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清晰地落在胶片上.提出问题: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眼睛是怎样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呢?猜测和假设:人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物体通过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时,像距(即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眼睛要将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由于物距的不同,势必是晶状体焦距发生了变化.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选用焦距分别为f…  相似文献   

4.
以物距像距法测量薄凸透镜的焦距并讨论了焦距误差的计算方法,着重讨论了清晰像位置判断不确定所引入的测量误差,同时分析了改变物距对透镜焦距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几何光学中讨论成像时,经常要用到焦距、物距、像距等物理量。由于透镜的不同,物与像的位置不同,焦距、物距、像距又有正负之分。由于历史原因,最早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在做验证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常用蜡烛的烛焰作为物体来观看它的成像规律,从而验证透镜的成像规律.从理论上讲,当把物体放在凸透镜前距光心二倍焦距的地方时,它应当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为二倍焦距.在实际实验中,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前距光心二倍焦距的地方,把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光心二倍焦距的地方时,从光屏上看到的烛焰的像和烛焰并不是等大的,通常看到的像比物小.下面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物经球面折射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服从普遍适用的高斯物像公式:f'/s'+f/s=1.式中,f'、f分别表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s'、s分别表示像距和物距,对凸球面折射:  相似文献   

8.
从字面上看近距摄影(Close-upphotography),是指“走近去拍”,实质是指改变焦距或像距从而达到大像的摄影方法。它能把书上的一幅插图、一只蝴蝶.乃至一只苍蝇的图象充满一幅底片。它又不像显微摄影、扫描电镜摄影那样,可以拍摄极其微小的物体,而且必须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它只需要照相机加上一些简单的器材就能在外出摄影时拍下卓约多姿的花朵、拍厂各种各样的昆虫;也可以在室内拍下它们的解剖结构、拍下手表的机芯、书本的插图或翻拍照片等等一般相机无法表达的细微结构,从而向世人展示一个熟悉的而又从未仔细观察过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讲述两种放大像:一种是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一两倍焦距之间,另一种是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虽然这两种像都是放大的胆它们之间却有几方面的不同:1.俗的虚实不同前一种放大像是实像,后一种放大像是虚像;2.像的倒正不同前一种放大像是倒立的,后一种放大像是正立的;3.像跟物的位置不同前一种放大像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两侧,后一种放大像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一侧;4.你的大小,保距随物距变化规律不同前一种放大像的大小,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后一种放大像的大小,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减小;5.成像光路图…  相似文献   

10.
一、已知物距和成像特点求焦距例1距某凸透镜20厘米的一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清晰的像,那么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当物距u=20厘米时,放大清晰的像呈现在光屏上,说明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2f>u>f,即2f>20厘米>f,解不等式得:10厘米<f<20厘米.二、已知像距和成像特点求焦距例2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缩小清晰的像,那么其焦距范围是多少?解析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说明是实像,所以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是:2f>v>f,即2f>30厘米>f,解之得…  相似文献   

11.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像距v、焦距f满足公式1/u=1/v=1/f.对于确定的凸透镜,焦距f是一定的.因此,物距u和像距v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物距u确定,像距v就唯一确定,一物一像.可是,在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实验中却发现一物三像:镜前倒立缩小或放大的像,镜中正立缩小的像和镜后光屏上倒立放大或缩小的像,如图所示.那么一物三像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不论是面镜还是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对于实像,观察时存在,不观察时也存在.用光屏可以观察到,直接用眼睛也可以观察到.对于虚像,观察时存在,不观察时便发现不了.不能用光屏观察,要用眼睛通过镜面或透镜观察.因此,一  相似文献   

12.
小明同学在探究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了照相机成像原理后,对市场上的各种类型的照相机作了调研和分类,就定焦、变焦(指镜头的焦距是否可变)两类相机,单就相机在拍摄过程中的各自的分类及聚焦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明同学在探究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了照相机成像原理后,对市场上的各种类型的照相机作了调研和分类,就定焦、变焦(指镜头的焦距是否可变)两类相机,单就相机在拍摄过程中的各自的分类及聚焦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归纳了物距μ对应的像距v及凸透镜焦距f间的关系.需要注意,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除表现有像与物是在透镜的同侧,还由图1知道,虚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一、照相机的原理例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照相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2倍焦距(选填“小于”、“大于”、“等于”).分析:普通的照相机,都是利用把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答案:凸;大于.二、手动照相机的调节例2小明和小红用相同的照相机给小丽母女俩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如图2甲和乙,则()(A)小红离小丽的距离近(B)小明和小红离小丽的距离相同(C)小红要使胶片上的像与小明照得一样大,…  相似文献   

16.
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可变性在给摄影创作带来了很大便利的同时,也易带来透视关系的改变。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透视规律,在创作中正确运用变焦功能,克服变焦距镜头使用中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变焦距镜头在控制透视方面的优势,使创意得以更好地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一、已知物距、像距例1 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后20cm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确定这个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解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像一定是实像;又因为像距大于物距(v>u),所以像一定是放大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u、像距v和凸透镜的焦距f的关系是:f2f.又由题给信息可知:u=15cm ,v=20 cm,可得:2f>15 cm>f①20 cm>2f②解这两个不等式,可得7.5 cm相似文献   

18.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初中光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特别是这类题目中的焦距f、物距u、像距v发生改变引起的物、像性质改变的问题的判断,更因多个因素的互动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所以历来是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我指导同学运用口诀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来解决其动态变化问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 二、关于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求解 解这类题方法是将凸透镜成像规律与不等式的求解结合.  相似文献   

20.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初中光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特别是这类题目中的焦距f,物距u、像距v发生改变引起的物、像性质改变的问题的判断,更因多个因素的互动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所以历来是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我指导同学运用口诀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来解决其动态变化问题,效果较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