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价值取向长期未得到准确定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目标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坚持公平公正,在技术价值取向上坚持科学选才,应重构高校招生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高校招生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价值取向是主体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目标选择和追求。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的深入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的重组、青年的个性特征等诸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变迁,主要表现为:自我化、实用功利化、多元化等。在正确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变迁的同时,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大学生要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正确认识贡献和索取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等价”原则渗入人生价值领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功利观,处理好实惠与理想的关系,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林炜 《中国德育》2023,(5):33-38
集体主义是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基本原则,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指引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谱写新篇的关键力量。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集体主义在当代中国有着更为丰富的价值取向,即坚持家国一体的价值取向、推进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必须系统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四重价值取向,不断深化对集体主义价值意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目标、评价、资源配置都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偏离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在本质和社会功能,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坚持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5.
陈月华 《文教资料》2010,(20):218-220
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很难用一种模式与方法来厘定。价值取向及其特征分析可以从哲学本体论、道德认知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切入。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与选择不仅需要从其特征入手,而且需要坚持终极目标向多元目标的渗透,实现智慧早熟与政治早熟的同步,促进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文价值取向及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实质上是关于教育培养人的理论。该学科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时代需求来看,都应坚持人文价值取向,而且这一价值取向日益凸显。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文价值需要从彰显目标的人文取向、凸显内容的人文价值、体现实施的人文关怀和发挥评价的人文导向等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中小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教育目的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个性化,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张富群 《师道》2014,(9):16-17
教育价值取向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教育名词,本文试图探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和外延,与同行们交流。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指的是校长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在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约束下具有个性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外延包括教师发展价值取向、课堂文化价值取向、学生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发展,更牵动整个社会发展的走向。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而多层次的价值取向能拓展核心价值观的外延。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坚持导向与取向结合,在导向中实现取向的发展,使导向回归取向又高于取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应该特别重视价值取向问题。学术界虽然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做了很多各具不同合理因素的研究,但总体来说,人们的相关观点分歧较大,其认识还不够全面或不够辩证,还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和不同群体的教育需要、充分认识教育可能发挥的价值或功能和现实的教育条件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取向包括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我们应该坚持实现个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的教育价值的和谐统一的根本取向之下,充分开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有益潜能,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充分实现个人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发展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合理教育需要,以充分实现社会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全面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性追求;协调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深层次追求;可持续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价值追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为: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教育发展的观念中。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简论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追求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爱好特长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应符合人类基本价值准则,个性发展不等于背离集体,不等于个人主义。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等于不要个性。教育实践中,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以个性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上的四大变革:从物本主义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唯经济发展观到社会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主体——“人”的研究应当超越混沌的整体的状态,进行更为深入全面地考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经历两大阶段,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它有深刻的内涵和诸多发展理念的创新 ,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地与地之间协调发展 ,其本质要求是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人为中心的人 -社会 -自然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而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和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在实践中围绕协调发展遵循 6项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实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以尊重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和平发展是以和平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共赢性为基本特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发展观的根本缺陷在于人的失落 ,而可持续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 ,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特别是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 ,并通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得以现实。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传统发展战略”、“综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从新时期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了永久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和梯级发展四个层面的内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以上四个内涵,从伦理学角度看应当贯彻三个基本伦理准则:代内公正、代际公正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内公正要求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当代人在发展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代际公正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人类与其他物种同生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