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鲁迅先生的《药》的情节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作者根据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合理而巧妙地设计了情节。 一、情节与生活的一致性 小说设计的情节是: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夏瑜的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 这个故事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一致的,也就是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铃身响起,开始上课,礼毕。这节课上什么呢?老师没说,只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血淋淋、冷森森的馒头,乍一看甚是触目惊心,有胆小的同学甚至转移了视线。老师挪动鼠标,轻轻一点,那一个血馒头就变成了一个鲜血直流的“药”字。药?同学们疑窦丛生。正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效地使用了动画效果,才使文字产生出灵动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原来,这堂课要学习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已经有一些了解,再简单回顾后,老师通过自己创作的一幅对联,概括出《药》的主旨: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的介绍,被鲁迅先生的深邃和睿智所折服。同学们一起解读小说。首先从题目开始“,药”具体指什么呢?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人血馒头”;老师再问“,谁的血?“”给谁做药?“”治什么病?“”结果如何?”大家纷纷回答,“革命志士夏瑜的血”“,给华小栓做药”“,治他的痨病”“,小栓死了”。多媒体课件中重点突出的词语,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了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大家需要了解写作本文的背景。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6.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写到食物,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底蕴丰富的韵味。 短篇小说《药》是鲁迅作品描写食物最突出的篇章。所谓“药”,竟是蘸满了人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等聚拢到一处:革命者夏瑜遇难,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捞钱,麻木不仁的群众看杀头,愚昧勤苦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冷漠无聊的茶客竟把夏瑜坚贞不屈的斗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浑浑噩噩的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没治好病而丧命。鲁迅以人血馒头为聚焦点,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可以说,人血馒头寄寓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8.
《药》这篇小说里包含着鲁迅当时思想上的种种矛盾。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许多问题就讲不清楚。 既怀疑启蒙又只得启蒙 《药》发表于李大钊负责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六卷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出版日期署1919年5月,实际上于当年9月出版),同期还发表了鲁迅的几篇随感录:《“来了”》、《现在的屠杀者》、《人心很古》和《“圣武”》。《药》的本意,似乎就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说明隐喻是鲁迅小说《药》的主要叙事手段,并通过分析“康、人血馒头、坟”几个隐喻,重新分析《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输特定的政治目标的工具,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道德课。有的课,如鲁迅的小说《药》,虽然名日文学课,实则除了外加的、并不准确的写作技巧的罗列外,仍然是政治课;《药》的所有人物都被牵强附会地纳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论”框架.哪里还是鲁迅的《药》?当然,责任不在语文教师,甚至也不在语文教参,因为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本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概括的: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落后、愚昧无知,从而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毒害人民的罪行。同时,赞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认识,面面俱到,从作品内容看,好象确也如此,并无差错。但是,掩卷思之再三,却感到不尽然,甚至与作品所应达到的思想高度距离较远。我觉得,小说《药》不是一般地介绍小栓和夏瑜的死,及其怎样死的故事,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个更深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5.
《药》是鲁迅先生一九一九年四月所作的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里.小说反映的时代是清末辛亥革命的前夕,这可以从第一节那刽子手的号衣和第三节闲谈时的谈话中得到反复印证.它写的人物是小城镇上的人物,故事也是小城镇上的故事.《药》的题目很有意思.从文章表面意思来看,这“药”指的是作为医治小栓痨病的所谓药——人血馒头;就文章所表现的内涵即文章的功利来看,这“药”则是治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之药,也是醒革命者的思想之药.  相似文献   

16.
华小栓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名主人公,他身患“痨病”。然而正是由于他的“痨病”,不但紧密连接了小说中两户人家——惨淡经营着茶馆的华家和为民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夏瑜夏家,而且使得鲁迅先生能够充分展开生动而富有深刻涵义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华小栓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名主人公.他身患“痨病”。正是由于他的“痨病”,不但紧密连接了小说中两户人家——惨淡经营着茶馆的华家和为民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夏瑜夏家,而且使得鲁迅先生能够充分展开生动而富有深刻涵义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8.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药》的结构艺术,历来为研究者们所称道。全篇是以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线做为基本结构,然后再扩大描写领域至辛亥革命前夜的整个人间社会,再延伸叙述线索至死鬼坟莹。而连结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的焦点则是那个表明人民群众和革命者之间的天大误会的人血馒头。《药》的结构之巧妙,可以用蜜蜂的身体做形象的比喻:人血馒头恰似蜂腰,虽然细小,但却是连接全篇两大部分的轴心和关键;而明暗两条线索又如同一双蜂翅,它们是整篇小说情节发展和思想起飞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在明线结构里,华老栓的茶馆是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状况的缩影:华老栓及其一家的精神状态、经济景况和生活疾苦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刽子手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人及那个“二十多岁的人”的语言和行状则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封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