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连清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04-107
校训校歌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象征。文章通过解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的校训校歌,分析其办学理念及对当今高校办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陈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58-60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耀丽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有众多意象,诸如英雄意象、女性意象、魔鬼意象、智者意象、精灵意象等。运用荣格的原始意象理论,从接受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始意象正好反映了蒙古族祖先的心理历程的碎片,它们再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这就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周绍宝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84-88
如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一直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精神状况和大学生“精神成人”等相关命题进行理性探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辩证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5.
《大学》作为儒家之经典阐述了"仁"的践行者"君子"是如何定位、如何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论述了"君子"所循之道。"止"作为"近道"的第一步,多数学者都是从"所当止之地"、"居"、"不迁"三个方面来解释,但仅从这三个层面理解"止"是不够的,不能表达其全部思想内涵。只有以文本为根据,从"止于至善"的过程性、渐进性和"物有本末"的始基性、根源性出发,才能诠释"止"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6.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172-173
《贝奥武普》是一部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战争"、"复仇"来展开故事,其中的文学隐喻也值得我们去品味。本文主要从人、物、神话几个角度来分析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7.
李子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9,(4)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后人研究成果,对《诗经·豳风》产生的地域与周人早期 历史进行了分析,认为《豳风》产生的地域,除陕西彬县、旬邑外,还应包括甘肃陇东庆阳、 宁县一带 相似文献
8.
国洪更 《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4)
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内容,并结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形成,探讨《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关系.《吉尔伽美什史诗》并不是不反映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只是它反映的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徐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心》作为心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社会变革的明治时代出现的传统伦理道德与文明开化的个人主义间的矛盾。作品透过接二连三的死之结局提出“明治精神”这一概念。本文将在解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我的父亲”、“K”、“先生”的死来探讨和剖析明治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倡导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技素质为宗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所以现在的教学,不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与开拓者。课堂教学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好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充分 相似文献
1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4):97-9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行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倡议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更为刘三姐文化"走出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广西刘三姐文化无疑可以成为外国友人深入亲近广西民族特色、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良好媒介。而已有的《刘三姐》译本是否"走出去"了呢?其效果如何?我们应如何把握时机让刘三姐"走出去"?本文力求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明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4):193-194
《周易》是阐释"时"与"道"之间关系的著作,纵向看,《周易》是一条时间轴,紧密联系世间一切,它的"时"不仅指线性流动的时间,更指出了万事万物连续发展的因果;横向看,《周易》不但昭示一时一物的奥秘,而且彰显一个共时社会的整体运作,在占卜的背后蕴藏着令人深思的"道"。 相似文献
13.
董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77-78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行为。不论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材和课程本身考虑,对教材灵活性、创造性的使用都是有必要的。本文在探讨了教材"二次开发"原因的基础上,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具体说明了大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若亚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0):27-28
当下大学校园中的考证现象屡见不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考证现象的实质是功利性和就业指向,这与原本大学精神所蕴含的学术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精神的重新梳理,揭示考证现象所表现出的功利性、盲目性和应试性特征,指出这种对学术精神异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对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的期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覃华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06-107
本文从"敬业"的内涵入手,在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和践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大学生焕发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养成敬业习惯,进而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翔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以往对孔子三十而立的疏解主要有三种: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其共同的问题是遮蔽了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早期发展演进的变革性意义,特别是与之相应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不自觉中一直沿袭了汉代形成的主要将孔子看做是古先圣人之骥尾的诠释传统,而没有将孔子在轴心时代所做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变革性贡献与其自我生命发展、超升的心路历程统一起来。三十而立更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仁心的挺立。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实行“双一流”建设以应对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应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必须加强“双一流”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