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合。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舍.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第一位派驻西方国家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出使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侧重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和中西文化观,鲜少有从其民族责任感出发分析其外交活动的。据此,文章以郭嵩焘出使前后的三件代表性事件——滇案、觐见英国女皇和夫人外交为例,展开具体探讨。在处理这些涉外事件中郭嵩焘展现了知"礼"的民族气度、识大体的民族气节和创新的民族意识,为中国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主和"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郭嵩焘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对于世界大势的明察,对于国际公法的了解,对于中外势力的客观对比,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抉择,共同构成一种合力,促使他的"主和"外交思想超越个人的情感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不应给郭嵩焘之"主和"外交思想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要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这是中国理性外交的发端,不仅促发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起了奠基和启蒙作用,而且对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洋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 ,这是近代中国理性外交思想的发端。它不仅促发了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 ,而且对于启迪人们认识西方、学习西方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郭嵩焘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对郭嵩焘的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发表或出版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郭嵩焘的富强观、中西文化观、外交思想和思想属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还了郭嵩焘的本来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驻西方的外交公使。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诸国交往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外交思想,包括和戎、以理制胜、以礼待人、平等交往、学习西方、求实轻名等,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郭嵩焘的理性外交思维,在清王朝保守封闭的环境中,他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之行,使郭嵩焘看到了西方的富强,当时的清王朝却日薄西山。面对中西发展的巨大落差.郭嵩焘提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主张,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工”乃富国之本;世界文明的多源观;顺应时代变革的外交观;服务于现实的教育和人才观等。这些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之行,使郭嵩焘看到了西方的富强,当时的清王朝却日薄西山。面对中西发展的巨大落差.郭嵩焘提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主张,从而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工”乃富国之本;世界文明的多源观;顺应时代变革的外交观;服务于现实的教育和人才观等。这些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学术界对郭嵩焘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外交思想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较少关注,本文尝试对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归纳。其特点是求真敢疑,不迷信权威;汉宋兼采,不分门户;经世致用,学以为政;研读经史,以养身心。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上承“经世”,中主“洋务”,下启“维新”,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崎岖坎坷、风云变幻的人生,造就了他针砭时弊、拯救国家的政治思想,反对科举、倡导新学的教育思想和审时度势、主和避战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主张开放、向西方学习、攘外必先求自强自富和讲求以礼、理相待的“诚信”外交思想,是在中国贫弱的历史条件下为控御夷狄、使曲在彼的权宜之计。目的是想为国家争取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蓄积其势”,以图国家再度强盛。这些观点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他也忽视了对外来侵略采取反抗斗争手段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和左宗棠都是近代中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二者的关系随着时局的发展由“至交”而至“绝交”。这种变化是由二人对职责的亲力亲为、派系之争以及二人的个性不同和时局的合力的结果。晚年二人在外交上的分歧,是二人外交思想的异同所决定的。二者关系的演变也是中国近代时局的一个剪影。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地缘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旧外交向新外交转型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以其科学内涵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复杂多变的地缘局势,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地缘的角度对中国外交作出战略性思考,制定了"一边倒"地缘外交战略、"中间地带"地缘外交战略和"一条线"地缘外交战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洋务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洋务理论家。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见仁见智,颇有争议。本文试图从郭嵩焘洋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征入手,对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知情、顺势、求理乃办洋务的根本 郭嵩焘认为:“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可以看出,郭嵩焘已意识到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局势里,指出“洋人之强,与其逼处中国,为害之深,远过于前代。而其借端陵藉,乘衅要求,中国与之相处,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发,提出了“查理、势而求应付、了事之方”的外交方针,具体措施包括:在“倾诚以外国相接”的前提下,“通知洋务”,寻求“应付之方”;主“和”;制定商法,按一定成案处理中外纷争;严守条约,对教民与当地人民严加管束;慎选使臣等几个方面。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是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对当时局势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也必然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随着他早年探索洋情"夷务"的游历生活及出使英法经历而形成的。主要包括新奇的中西观、实用的开放观和进步的社会观等方面,其思想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今天改革开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训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57-58,61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家,其中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公使,他对西方的亲身考察和了解对于当时国人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政治思想更是使中国的思想开始注入了一种新的血液."君民维系"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真正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民主观念,从而也就揭开了中国近代走向民主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