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职制度是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补武官袭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武职空缺 ,最终是为了保障武官世袭的延续。借职发生的条件在明代前期与中、后期有很大的变化。从大量的明代档案“武职选簿”中有关借职的实例看 ,借职制度与其实际执行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文书档案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作需求的日益增大,文书档案也跨入了自动化时代。办公自动化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技术应用领域,属于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档案工作自动化,极大的提高了办公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工作,具有特定格式的文件.它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法规、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是政令的基本载体,也是文书档案的母体.公文处理工作,是机关文书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的形式过程也就是公文处理的全过程.机关文书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公文质量如何,关系到机关工作的全局,也直接关系到公文下一步转化为文书档案的质量.对此,公文处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说,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是比较好的.对保证政府机关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保证政令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公文处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说,造成档案质量问题,大多是组卷之前,即公文移交档案室(馆)之前,在公文处理工作的各个程序中产生的.比如:  相似文献   

4.
文书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文书档案存在不完整、不齐全、归档不及时、不能如期移交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的途径,不断提高文书档案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选举制度在我国的选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前代的选举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还形成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并且对明代的政治以及整个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史·选举志》提供了研究明代选举制度系统全面的资料,描述了明代选举制度的基本面貌。本文通过对明代生员词汇:廪生、增生、附生、举监、贡监等进行分类探析来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6.
宋代"武科"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武科”的确立与制度化、应试人资格与应试内容、武学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是以“武艺弓射”等体育项目取士的科目,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正式设立,天圣八年确立三岁一贡举的制度;“三班使臣”、“虽未食禄实有行止”及“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之人可应试“武科”;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科”有助于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酒宴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明代酒宴习俗等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内容,为了解与探讨明代酒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历史佐证.可以这样说,一部《金瓶梅词话》实际上是一段明代酒文化的历史,一幅明代社会酒宴习俗的“社会风情画”.  相似文献   

8.
靖难之役前后明代北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洪武年间,明太祖为构建“塞王守边”的北边防御体系,在宣府创立卫所,并调入大批武官。永乐初,明成祖以调卫的方式将“靖难新官”安插入卫所中,重新掌握了对该地卫所的控制,并重塑了明朝北部的边疆防御体系。宣德时,调卫成为明廷应对政治军事变故的一种手段,在晋藩谋逆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总体来说其性质仍是趋向常规化。靖难之役前后复杂的政治军事情势,使得明初调卫呈现出由常规转向特殊再趋向常规的变化轨迹,对这一过程的考察揭示出明廷对武官的调卫具有临时集中性与长期连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南海《更路簿》在元代已有雏形,形成于明代初期,并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其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南海渔民航海的重要法宝、我国自古以来管辖南海的重要证据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更路簿》的文化传播途径包括历代渔民传承、学术研究、大众传媒等。对其传播存在的主体较少、传播渠道较窄等问题,提出扩大媒体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加强全国学术层面的研究、建设《更路簿》博物馆和数据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等路径,以提高南海《更路簿》文化的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秘书”一词,在汉朝就出现了。不过那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事,而是指物(国家的图书)。现代意义上的“秘书”则主要指人。 实际工作中,秘书承担着为某个领导人或某个机关、部门的工作服务的任务。他们不仅是领导人综合情况、研究政策的咨询智囊与常备的思想库,密切各方面工作联系的神经末梢与灵敏触角,办理文书、档案、信件以及其它日常事务和交办事项的可靠助手,而且其工作也具有承上启下、沟通信息的枢纽作用,是领导同志的参谋和助  相似文献   

11.
《舆地纪胜续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象之有没有著过记载北方各路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续编》?谭其骧认为没有。但以王象之自序为线索,从编排的次序、体例、政区名称、尊称宋为本朝四方面,分析明本《记纂渊海》卷17至卷25大量引用的《舆地纪胜》,则可确定它就是失传已久的记载北方各路的《舆地纪胜续编》。其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1235年前后。此书的史料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保存了宋代的邸报资料、宋人传记及大量的宋人佚诗。  相似文献   

12.
建造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涞源县明长城对于保卫明代北直隶、拱卫都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涞源县明长城的作用首先凸显在其军事功能上。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防御结构与空间布局、侦察预警、军事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供应以及增援策应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明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建置和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3.
明代乐府诗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历史事件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其历史价值;反映诗歌风气的转移和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其文学价值;作品承载着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其思想价值。如此丰富的价值应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5.
保定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涞源县的飞狐古道和蒲阴陉自古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涞源县地区的军事防御是在明朝北部边疆防线不断南移、内缩的整体形势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前后不同的发展特点——由嘉靖年间的"守在关隘与堡城"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守在边墙与互市".涞源县明长城在明代后期发挥着防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并历经嘉隆万三朝经营,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明帝国被蒙古瓦剌部打败,明英宗被俘。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明代在长期经营北方边地防守中,形成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九边准军事社会。在这一特殊的社会里产生了以军事将官为主体的官豪。官豪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改变了部分军事将官及其管理者的公职身份和军事职能,他们将部分精力用来非法经营土地和商业等私利活动,开始了自己的特殊经济生活。不论是土地经营还是商业等活动,都深深地打上豪的烙印,使国家和社会利益受到大量的损害。政府一开始的控制主要依靠法律条文,后又通过让步和增设监察官员,以及增设部分部门的专职官员等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但几乎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对官豪及其营私活动的失于控制,导致了九边诸多制度与政策失败,加速了九边防务与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