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教育的研究关系到武术的普及、推广和武术文化在中小学的渗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研究,提出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邱丕相 《体育科学》2005,25(2):F002-F002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探寻武术未来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思索武术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弘扬武术文化的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弘扬武术文化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可以培养青少年道德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是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术具有文化、体育属性,从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其文化定位问题又是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5.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文体活动,武术本身具有文化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有了这样的属性,自然也就有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文化定位问题涉及到保证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武术教育按照学科定位来讲,属于人文学科,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审美感,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范畴的教育可算是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多元历史要素所构成的中华文化集合体是当代教育的"根".在全球化浪潮下,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认同了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文化家园,造成当今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失根和传统断层现象非常严重,既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有应有的教育份额,也没有承担其应有的文化责任.21世纪,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在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中,武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武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温古知今,止于至善.这既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传承的必需,更是实现与弘扬中华文化价值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概念入手,指出由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对象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武术教育在技法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练习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内容要包括武术技法、道德等的全面性,也即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加趣味性;降低规范性;增强集体参与性;武术器材缺乏针对性改造;以竞技武术、影视武术为参照,使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敬而远之;建立区别于竞技性的比赛形式;增加武术优质课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蕴含了许多和谐思想的精髓。加强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与加强大学生道德传统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将大学生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纳入和谐视野,是当今时代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对加强大学生“爱国”“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术文化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力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装器械、武术门派等,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文化具有武德与武艺并重,内神与外形并重,健身与养生并重,阳刚与阴柔并重等特性.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武术具有锻炼意志,修养道德;制敌防身,健身养生;娱乐表演,竞技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当武术文化概念的阐释,论证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竞技化发展是推动力量;大众传播是有效手段;师徒传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法律保护是重要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内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代的武术教育过程中,这种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依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21世纪是一个文化主导世界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文化的感召,武术文化的传承在武术教育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视域下学校武术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文化全球化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与选择.站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复兴民族体育文化的高度上,给学校武术教育一个新的定位,成为解决文化认同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术甲天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蕴涵着道家'贵柔法水'的主张,诠释着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彰显着佛教的'顿悟'智慧,闪现着兵家的'虚实相生'诡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经典与杰出代表。对其文化性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正发生着转型,而民间武术传承人作为传承中国武术的重要载体及文化内核也将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因此,从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去探讨和保护武术传承人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传承人在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定位缺失、资金匮乏、文化空巢、孤芳自赏等,是制约武术传承人传习和延续中国武术文化的关键,只有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才是对武术传承人真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国策。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理性化的价值:提高国民的现代民族意识,指导国民建立社会发展的整体思维观。应加强武术文化教育,让武术文化价值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为国策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武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不断地得到创造性发展。随着文化进步,武术对当代社会产生与时代相契合的文化效用,并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堪忧,引发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问题的思考。对1978年至1998年、1998年至2008年有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对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如:素质教育、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武德、武...  相似文献   

20.
武术教育: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当中国崛起首先需求文化软势力崛起时,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即凸现出来。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如何在崛起的中国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武术界的关注,文章认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只有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健体强身,武术教育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