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承诵读之妙,悟经典真谛 说起语文学习方法,古人已多有论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文选烂,秀才半”……足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或许是“现代化”了的缘故吧!浮躁之气也深入到教学中,人们称古代的诵读为呆读死记,嗤之以鼻,更不屑一用,校园里没有了琅琅的书声,而代之以讲解、提问、讨论、总结……。  相似文献   

2.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5.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巴燕芳 《中学文科》2009,(13):79-79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言教学四法郑学文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四忌”。其一,提倡涌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读文悟道” 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昧,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中学生学文言文,多数只看重语法,看重字词学习,很少注重诵读。读是学习之母,读乃教育之本,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只不过是浏览而已,只是停留于阅读教学的表面。根本没有抓住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干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已经给我们指出:在熟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读和思的关系,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我国古代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主要手段。它在神州大地沿用了近三千年。它是古人教学汉语文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古代诵读教学一般由教师的教读、领诵、讲贯,和学生的探读(预读)、学读、熟读几个部分组成,而以学生自读贯穿始终。古人关于诵读教学的许多做法与思考,如实践观、整体观、读思、读习、读行结合及“自得”自求的训练方法,都符合教育科学原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人文,文人心,永不失矣”。  相似文献   

12.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属于古文、诗歌阅读欣赏部分,诗歌欣赏暂且不论,现将古文阅读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一、熟读成诵,领悟文意熟读成诵即我们通常说的诵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还能欣赏到古诗文的节奏之美与音韵之美。诵读的要求是: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清句读(dòu),即要正确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读的重要,通过朗读,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郭沫若认为:“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几件作品还需熟读、烂读……古人谓《文选》烂,秀才半,就是指的这个秘密。”可见,阅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只有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品”,在吟诵中“味”,才能使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5.
一、指导诵读,审视其美 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玩味其义,审视其美,享受其乐。诵读时要提出明确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自然。这就要求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达意地诵读。在诵读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把范读、个别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短小精悍的诗词,特别优美的句段,则要求学生能流利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学生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二、巧设问题,拓展思维 在…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足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诵读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不能很随意地读读就了事.而要用情感去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人对“读”也有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可见,谲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牛鼻子”,因此,课堂教学古诗文,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老也曾说:“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诵读是文化积淀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主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尤其离不开背诵。  相似文献   

20.
一、强化诵读,势在必行1、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这是古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它形象地告诉我们,诵读有助于理解与运用。2、熟读、背诵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充分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读,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乎于心,才能抓住文章的“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理解实质。读而熟,熟能背。靳家彦先生强调“把读书优先权还给学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