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谢清果  韦俊全 《现代传播》2024,(2):86-92+100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实现社会的情感同频共振。同时,共情传播标示着人类传播学从以往聚焦客观理性逐渐关注到人的情感本位。鉴于此,亟待从共情传播的视角,透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共情传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析,深入去探讨文化类综艺何以披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期思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新闻的冲击之下寻求着新的求生之路,其中共情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共情传播是利用唤醒传播受众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达到在场的效果。共情传播的复杂性在于新闻与舆论的交织,其情感有利也有弊,合理利用情绪的显著特征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结合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了解他们对于近年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电视新闻所展现出来的共情传播特征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对深度访谈获取的质性材料进行总结分析,审视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共情传播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共情传播具有显著的传播效果,能够在认知层面深层到达。其积极影响在于能够使得情感迅速激发,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但共情的滥用也会导致情感偏离重点,甚至走向极端。未来共情传播也面临着整顿与规划,情感的适度与节点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5.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城市人与城市文化的共情,共情传播是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对外影响力的基础,是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建构的理论依据.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落实在特色城市文化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权力的凸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技术与创意交相辉映而生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技术-传播-文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短视频的出现使视觉融合文化得以可能,而创意短视频表现出的时空、品牌和情感向度,构成了其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特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创意短视频实...  相似文献   

7.
国产喜剧电影从受众心理出发,通过本土化的创作模式,以幽默的形式观照社会,实现群体共情,同时延续了喜剧的精神内核;在叙事上,融入戏仿、拼贴、解构等后现代元素,渲染共情氛围,并迎合了消费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在情感上,通过逃离—寻找—回归的叙事结构,承载共情空间,通过情感共振抚慰现代人内心的困境与焦虑.这些关注普通民众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卫视不断推出以节日、节气为主题的“奇妙游”系列文化类节目,在全网收获了上亿次浏览量,被外交部转发至外网,节目频频“出圈”。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利用新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与线下场景,积极与受众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打破不同文化圈层壁垒,唤醒人们主动参与到节目内容传播之中,构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节目创新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无论在传播范围、接受程度上,还是在传播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医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谋求新的传播之路,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1.
陈雯婷 《新闻传播》2023,(17):31-33
上世纪90年代,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迅速发酵,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中,《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首档喜剧脱口秀竞技类节目,高质量的共情传播是节目成功出圈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对节目五季以来的案例梳理和话题分析,考察其背后共情化传播的特点、效果、呈现、影响,并剖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话题”与情绪感染和传播的复杂互动关系,探究节目的影响在共情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对媒体与人类情绪共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吴双 《视听》2021,(5):107-108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场美学革命,台湾新电影运动掀起了一股自我追问和故土相思的文化旋风.分析台湾新电影相关代表作品的叙事符号可发现,历史作为故事的背景,也作为表达的范式框架,呈现出共似的主题,召唤出共情的能力.其中,稳定的空间意象、糅杂的言语表达、传播的仪式交流作为类型电影的共情要素,推动了新电影叙事艺术风格的落...  相似文献   

13.
关蕾 《东南传播》2023,(12):93-95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上却出现了迟滞的情况。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应创新性地运用共情传播的策略,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水平和传播效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宜于保存、方便利用、审美或显示皇权和皇威等功能,中国历史档案装帧技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形式,形成不同工艺和技法。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讨论我国历史档案装帧形式发展、工艺的保留、继承和应用情况,分析工艺失传、失真、失全或缺失对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产生的影响。历史档案装帧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只有返回到社会记忆的层面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传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与社会记忆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但本质属性不能改变。  相似文献   

15.
郭艳 《东南传播》2021,(4):9-1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下,提出的亚欧非经济合作发展倡议,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意在打造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在西方媒体的恶意渲染和炒作下,"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个别地区还缺乏有效诠释和深入理解.共情传播兼具情感感染与价值理性,它以协助理解、引导参与为导向,应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中,在破解传播困境,重塑国家间理解和信任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作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对外传播理念,共情传播中的"一带一路"倡议,指向以文化敏感激发个体文化共情力、以空间视角叙事凝聚群体情感、以赋能公共交往汇聚共识的多维策略,这对媒体组织和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及实践转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17.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8.
王嘉 《新闻春秋》2022,(3):63-70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不断流动的身份与话语空间中,如何将中国故事传递给国际受众,并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可从共情理论出发,形成一个存在于多变环境中的稳定话语共识。本文将当下的“中国故事”讲述看作一个宏大的跨文化文本体系,从共面(说话人)、共事(文本)、共境(语境)、共通(受话人)、共意(沟通)五个角度来探讨共情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性作用及其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化“记忆”与传播的重要工具。博物馆的化传承功能是历史形成的,博物馆化传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现代化建设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现代博物馆“记忆”功能的发挥应注意内容的拓展和手段的创新,现代博物馆传播功能的发挥必须实行职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国际媒体合作传播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相互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被国际媒体广泛运用的国际传播实践策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媒体近年致力于拓展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合作,以“借船出海”为代表的合作传播实践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和业界较为关注合作传播的“供给侧”,即中国媒体的合作意愿、合作形式与合作效果,对参与合作的外国媒体关注度稍显不足。本文以共情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依托某持续性国际媒体合作项目,面向参与合作传播的中方媒体记者、亚非国家媒体记者与关键中介三类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发现共情在国际合作传播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合作意愿确立期,共情是合作传播双方参与合作的主要动机;在合作方案执行期,共情是合作双方采取的一种有效传播策略;在合作常态化发展阶段,共情作为合作双方共同期待的理想传播效果,推动着双方合作关系的升维。基于此,本文对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路径作出细化阐释,认为中国媒体为达成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目标,应以对其他国家媒体和人民的深层次共情为传播动机、在合作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合作媒体的共商共享、注重倾听国际受众反馈并适时给予共情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