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晓松 《东南传播》2023,(7):116-118
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本就带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与功能,却因传播视角的单一、客观性不足、形式单薄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力。当传统的文化传播路径受阻,视角的转换或能带来转机。从“他者”视角切入,可得出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两条思路,即在内容上争取“共情”,在主体上主动“靠近”。在传播视角突破的同时,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则能从教材、教学形式、教学媒体三方面,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愈加紧密,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起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方微博为例,浅析美国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从跨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和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启示两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高坤 《东南传播》2012,(9):143-144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传播,网络字幕组的出现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其跨文化的表达、理解与互动传播方式,在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已逐渐成为不同文化主体间彼此交往、认知乃至融合的一座桥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跨文化传播中介,它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跨文化的社会、语言和心理因素,如何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地发挥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并降低负面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基于语言学习目的的国际社交软件逐渐兴起。本文以一款多语种学习社交软件——"Hello Talk"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与问卷调查、访谈,分析语言学习社交软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现状、优势与问题。研究认为,当下语言学习社交软件为国家间的跨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路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渠道。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与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国际民众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让中外的国家形象与社会文化得到更加真实、具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程文灵 《今传媒》2016,(5):60-61
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需要研究者持续关注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在风靡全球的最大互联网演讲平台上,TED演讲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征: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全球发展既存在威胁又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同时国内矛盾突出.TED演讲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来争取更多的跨文化传播主动权,以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周伟 《新闻世界》2013,(3):89-91
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被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伴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以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依托其跨越时空和传播迅速的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本文试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比对,主要从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等方面探究其传播模式,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跨文化传播,对其中的“文化霸权”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谈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政府、媒体而言,"新媒体与国际传播"或许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新媒体已经成为其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轨道发展。作为海南旅游开发的南部重镇--三亚市,快速做出反应,委托设计机构对三亚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进行深度设计,于2010年初完成设计,7月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海南省率先设计完成国际旅游形象标识,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的旅游城市。那么,在“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传播理念浇灌下的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形象究竟是否因富有创意的标志形象设计而深入人心,走出海岛,走向世界?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会议     
《传媒》2012,(1):6
正"新媒体时代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12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举办的"从孙中山到乔布斯:新媒体时代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该论坛以  相似文献   

10.
刘宏 《青年记者》2017,(10):48-49
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向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考虑到现在的文化族群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所以,跨文化传播也可以视为一种国际传播.不过,在语义上,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还是存在微妙的区别,前者侧重文化交流,后者对应的是国内传播.  相似文献   

11.
杜香  曹雁 《东南传播》2012,(10):44-45
借助网络媒体构建与国家本体相互支撑的国家形象,已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而长期以来国际传媒形成的"西强我弱"传播格局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将真实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摆在网络媒体面前一条很艰难的道路,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李念 《新闻记者》2005,(6):25-28
广义概念的国际报道包括外国或国际新闻,也包括对外传播本国的新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涉我国际报道是有关我国的国际报道的跨国家、跨文化的传播。跨国家是指新闻事实来自国内外并具有国际认知价值;涉我国际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国家这一特定主体;传播客体除了外国公众外,还包括本国的受众。而所谓跨文化是指国际报道的传播一般都经过一个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次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陈岳雷伯勇一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指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个人和组织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现象。与一般的大众传播相比较,首先,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即传播者和受传者...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6.
敖永春  周晓萍  马鑫 《传媒》2022,(22):72-75
在传统国际传播格局中,受制于单一的传播主体、渠道、方式等因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十分有限,文化输出长期处于赤字局面。新媒体环境下,TikTok平台成功的海外发展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但中华文化在TikTok平台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海外国家恶意的封杀、中华文化传播内容专业生产的缺位、算法系统的挟裹以及西方强大话语权的牵制等瓶颈。突破中华文化在TikTok平台传播的瓶颈,不仅需要构建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交流格局和打造中华文化传播内容专业生产,还需要健全算法推荐系统和积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传播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国际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是以文本形式进行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对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总结萧乾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可为以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好地传达形象、开展文化外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美玲 《今传媒》2016,(6):103-1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对外宣传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宣传片在形式上要注重视听语言的专业性,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文化的接近性。本文从多方面对宣传片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传播的内涵与规律并展望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未来,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海洋 《报刊之友》2013,(10):60-61
近年来,从Facebook在全球社交网站中的受欢迎程度可看出,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Facebook上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建立过程、运行原理的分析,归纳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总结出Facebook在跨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呼吁用户警惕其在“语言霸权”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2年9月7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市社科院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政府新闻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传媒从业人员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国家与城市形象传播"的主题,从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新媒体等不同视角,深入研讨了国家、城市在开展形象塑造和传播中面临的趋势、挑战,探寻了提升国家和城市形象塑造力和传播力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