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肯定和坚持了13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政策的同时,按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四新”的要求,在制定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和8项措施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政策。  相似文献   

3.
制度强国和现代化强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制度强国建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时间和阶段上的同步性,制度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优越性的展现,现代化强国是制度强国生命力的体现。制度强国建设的基点是尊重本国传统和文化,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制度建设的有益思想,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增强制度自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将成熟定型的经验与做法上升为制度,做好制度和政策的有效衔接,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5.
教育强国建设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发挥培育新人、推进创新、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主体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厚植文明底蕴、形塑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课题,强化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凝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方舟子 《留学生》2012,(2):37-37
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日渐自信的超级新贵,中国的分量与影响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蹿升,并被广泛认为极有可能成长为比肩美国的世界项级经济强国。但是透过对中国真实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中国已经部分具备了经济强国的要素条件,但中国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短期内还难以摆脱在世界分工中的中底层地位。而依靠战后建立起来的有机化霸权,美国在短期内依然能够在力量相对削弱的情势下主导世界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7.
柯政 《教育研究》2023,(2):30-44
相比其他教育强国,我国教育的多样性相对不足。在整体上处于追赶的历史阶段,多样性不足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甚至有效率优势。但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多样化发展就成了不可或缺。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改革创新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从偏好整齐划一到突出多样化发展,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理念和路径创新。它会面临重重困难,需要克服偏好整齐划一的制度要素过于充裕、评价制度过于清晰且单一、系统性“排异”压力过大等制约多样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推进多样化发展,需要从“条、块、面”三方面入手,引入体制性的改革力量,从根本上打破所有学校都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接受单一竞争规则约束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把“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推进到超越性和科学性新高度,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标下,文化强国建设拥有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上,具有巨大人口规模的现实立足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锚定、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价值遵循、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生态向度、中国与世界同发展的百年经验。要以立心立魂、凝心聚力、崇德向善、守正创新、讲好故事作为实践追求,走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创新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多方面的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11.
高教强国是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与核心支撑。开启高教强国建设新征程,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布局、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新部署,明确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要认清高等教育在落实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方面存在的差距,认清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把准新时代新征程的主要任务;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原则,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局,以一流大学体系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重要突破口,开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是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要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到“高教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之问中,认清战略定位、把牢前进方向,增强战略自信、把握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战略跃升。  相似文献   

13.
增进个体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目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根本标志即表现为人的个体发展获得了价值优先性。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个体高质量发展内容构成包括智力与体力充分统一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性的发展以及个体知情意和谐发展。为促进个体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置教育目标,推动教育分类发展与特色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个体高质量发展,破除管理主义与技术至上的“五唯”评价导向,回归教学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当前,通过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强化依法行政职能,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教育公共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渐进式市场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市场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渐进式特征,这种渐进式市场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市场主体培育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价格市场化进程呈现出渐进式特征;市场体系培育过程中呈出出渐进式特征;市场化区域推进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概括了宝贵的经验,要从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做法来分析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率先从农村这个薄弱而空白的地方着手改革;特别是改革通过逐步的、局部的制度调整,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这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地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形成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在融入中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谋求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体制的创新;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要坚持合作与斗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俄罗斯经济“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是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所借鉴的因素之一;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理论经济学需要继承和借鉴科学的历史优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是进行创新,理论经济学必须把从实际出发作为理论创新的前提,必须把改革实践当作理论创新的泉源,必须把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作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必须把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作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现状的分析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为此,要通过实施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等措施,不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