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展现了林肯自信、潇洒、宽容、仁爱、正义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林肯的敬佩之情。课文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一是林肯在参议院演说时遭遇羞辱,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事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现了林肯的伟大形象——永不忘本、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为了让林肯的伟大形象凸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走近林肯""感悟林肯""赞颂林肯"系列对话活动,旨在依托文本语言传承林肯的美德。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鞋匠的儿子》,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的故事。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人"的嘲讽时,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从而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相似文献   

4.
(注:课文为苏教版第11册第21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鞋匠的儿子》赞颂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林肯。文中林肯面对一个用他的出身羞辱他的参议员.沉着镇定地发表了自己对出身、对职业、对人的平等的看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林肯。然而细细地解读文本.笔者却看到了作者在自觉不自觉中为我们画下的一道东西文化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辩论色彩的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语言平实真挚,多处采用对比,极富感染力。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赏析语言、构建语言。  相似文献   

7.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入的文章,课文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文章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接着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结束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两个事例联系紧密,正是因为这位出身卑微的总统充满爱心、提倡平等,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才会领导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鞋匠的儿子》(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十一册)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着自己的智慧,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展示了林肯宽容谦虚、自信智慧的人格魅力。针对一位议员贬低鞋匠的看法,林肯摆明自己的观点:鞋匠也是了不起的,鞋匠同样可以冠之于“伟大”一词;他不认为鞋匠卑微,反而因自己的父亲是鞋匠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9.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宽容)、序言》是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药》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篇是散文诗式的序言,一篇是揭示现实的小说,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篇文章,我却从中读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1.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收录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参议院演说之前遭受参议员们的挑衅和侮辱,对此,林肯真诚应对,不但不逃避父亲是鞋匠这一事实,而且以父亲的鞋匠身份为荣,更以父亲的辛勤劳动为荣。就这样,林肯凭借出色的演讲,让羞辱、刁难他的参议员们心服口服、甘拜下风,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课文的巧妙导入教师在授课前应针对课文类型和课文特点采用巧妙灵活的导入方法引入新课,如课文AbrahamLincoln是一篇人物传说,可采用讲述故事的方法简述林肯的生平导入课文。TodayI'mgoingtotellyouastoryaboutLincoln.Doyouknowanythingabouthim?Yes,hewasthepresidentoftheUSAfrom1860to1864……其次课文插图或教学挂图也是供师生展开听说活动和引入新课的很好素材。Nowlet'slooka…  相似文献   

13.
《争吵》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八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赞颂了人与人之间宽容、友爱的良好品质。文中当“我”故意碰了克莱谛,使他的本子也弄脏时,“他说着举起手来”。他究竟想干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从全文所表达的中心看,从下文对克莱谛人物形象的描写看,他是个善良、待人宽容、与人友爱的人,  相似文献   

14.
曹今芳 《考试周刊》2013,(74):33-34
<正>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主要围绕林肯的三段话展开描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演说辞这类题材比较陌生,是第一次接触,还要在林肯的演说中感悟他的思想,难度颇高。教师应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课文中的隐线——参议员态度的变化,创设话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说,体会这三段话中人物的思想情  相似文献   

15.
<正>宽容待人,是心胸开阔,是心灵纯净,更是境界崇局。美国前总统林肯待人就十分宽容。在一次演说时,一个参议员故意羞辱他:"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对此,林肯却微笑应对:"谢谢你这个时候还能记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  相似文献   

16.
正《鞋匠的儿子》选自台湾名家林清玄的《鞋匠与总统》。课文详写了林肯就职演讲前,一位参议员羞辱他卑微的出身,企图让他下不了台,但林肯的演讲成功地将参议员们的嘲笑声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课文略写了林肯领导人民取得南北战争胜利的事。可以从哪些角度解读《鞋匠的儿子》呢?一、从人文的角度,悟《鞋匠的儿子》品质内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从读者、作者、编者这三方面解读文本的人文内涵。1.立足读者。读者就是学生。课文的重难点是林肯的三段话。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读三段话,找异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将永远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  相似文献   

17.
标题中的"帮助自己",范围很宽;但是,行文做了限制,只指"宽容"——选例及其引述有了明确的方向。林肯和蔺相如出发点都是"为国"——"宽容"具有高度!  相似文献   

18.
宽容or狭隘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了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宽容是高尚的灵魂,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古以来,狭隘向来都是小人的代名词,从来没有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能成大事。林肯对敌人素以宽容著称,这引起了一位要员的不满,他说:你不应该与他们交  相似文献   

19.
《争吵》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找”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一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谅解、彼此宽容。因为课文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应注意立足学生生活,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整体,合理组建教学框架。为此,英语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探讨课堂结构,教材内容要合理编排,灵活巧妙重组课文,并开展弹性教学。如简单的课文两课合并教学,某一单元中几课内容重组处理,某一课文中几部分内容打乱顺序、自由调整归纳等等。如高一第一册第42课、第50课均介绍了美国人民非常爱戴或喜爱的人物,一位是林肯总统,另一位是乡村歌手。我对这两篇课文的处理方法如下:一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