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西苗族傩面木雕历史渊源流长,在傩文化中原是傩仪、傩舞、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木雕类别或木雕艺术品,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有一种原始古朴稚拙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湘西傩面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对湘西苗族傩面木雕的艺术特征、工艺传承与创新进行综合解析,以期促进湘西苗族傩面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2.
沅陵的巫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 ,它影响辰州 (今沅陵 )万年历史 ,给沅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辰州三绝、辰州符和以辰砂为主要原料的炼丹术 ,替巫傩文化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在沅陵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 ,筑就了沅陵巫傩文化博物馆。傩有跨越人类多种社会制度的漫长历史 ,有处于各种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至今尚未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 ,而今民间仍传承着若干神奇的傩技 ,群众喜闻乐见的傩戏和一些令人费解的特异功能 ,被旅游部门开发为亮丽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4.
《早期教育》2008,(5):18-1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其中,始于汉初的江西萍乡傩,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疲、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风调雨顺、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江西是傩文化的重点省区,傩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并...  相似文献   

6.
傩戏:巫文化滋养的戏曲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脉莽莽群峰起伏,滔滔江河奔突,在这方山水间游荡、弥漫一种至今仍鲜活在苗土村寨的巫傩文化。湘西的神秘就缘于这巫傩文化的延续,使它隐于神秘的山雾里。巫傩文化密密笼罩着湘西,让人们至今看不清历史的湘西与湘西的历史。 湘西历史中诸多未解的谜,被神秘的巫傩的雾幕掩得严实。在土司辖治八百年的酉阳古镇王村的一家湘西民俗展馆里,我曾凝眸面对两张木雕漆画的傩戏面具:傩公、傩母。傩即巫的化身。从漆色剥落仍呲咧着嘴,圆瞪双眼,脸色褐红的傩公的表情,可知傩公如山鬼样狰狞可怖。那位傩母的面容倒有些与观音菩萨的相貌近…  相似文献   

7.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9.
楚湘傩神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戏,脱胎于原始宗教性质的巫教,是从傩祭(傩仪)、傩舞渐次发展并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综合体(集宗教、神话、歌舞等于一体)。在没有离开祭坛的情戏(含巫欧傩舞),一直是作为把神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从湘西等地主要傩祀活动──还傩愿的程序看,首当其冲的是供奉排神的神像;继为念诵经文,做法事,最后才是唱演带有勾愿功能的作戏。可见傩神在忙把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缘于原始宗教系多神教,体把活动及傩戏唱演的地域相当宽广,各地区、各民族的体神也往往因地而异。在众多的怵神中,既有本民族、本地区土生生长的推神;也有外…  相似文献   

10.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辰州傩戏的民俗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州傩戏是辰州民俗文化的积淀与浓缩,具有敬奉祖先、崇信神灵等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具有生、寿、婚、丧等人生礼仪习俗的文化特质,以及犁田插秧、伐木建屋、锄茶收麦等生产习俗的文化特质。总之,辰州傩戏具有深刻丰富的民俗学文化内涵,是系列民俗内容与人音乐舞蹈形式再现出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3.
傩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戏源于古傩祭,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产生。傩戏遍布全国各地,而桂林傩戏在宋代发展繁盛。但因社会的发展,傩戏逐渐走向衰弱,甚至一度消亡,拯救和发展傩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安徽贵池南山刘氏宗族元末自江西迁居贵池县元二保南山,明中叶起繁衍成八房,形成了九个自然村落。近代以来,该宗族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表现在刘瑞芬、刘世珩父子的典籍文化建设和以刘臣余、刘逊先为代表的族人搬演傩戏,传承古傩文化等方面。刘氏宗族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的文化成就与贵池浓郁的文教氛围有着内在联系。透此个案,我们可管窥宗族社会与文化史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贵池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它汇聚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信仰与祭祀活动、称谓及沿革、经济来源、活动日期与“菩萨坐堂”、仪式与演出等几个方面,对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描述。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体现着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文章以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开发为例,对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的战略对策进行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甘肃是中华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傩文化蕴藏丰富且保存较好,但目前对甘肃傩文化的研究还很显薄弱。《甘肃傩文化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其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面介绍和研究甘肃傩文化的力作。全书对甘肃傩文化的历史渊源、生态现状、地方特色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调查、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繁荣甘肃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增进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作为垂功于后的补阙之作,其在著述精神、研究方法和体例编排等多个方面颇多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