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原因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一个重大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教材写道 :“1939年 8月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 ,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遭到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后 ,斯大林还为此辩解 ,说什么“……也许有人要问 :苏联政府怎么会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一些背信弃义的人和恶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呢 ?互不侵犯条约是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 1939年德国向我们提出的正是这样的条约 ,苏联政府能不能拒绝这样的建议呢 ?我想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都不能拒绝同邻国缔结和平协定 ,即使这…  相似文献   

2.
正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道家的风来儒家的雨,秦朝的砖来汉代的瓦,正正方方方方正正写了五千年,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风流一幅画。中华汉字中华汉字,横竖扛起一个——一个智慧的民族,撇捺支撑咱们——咱们强盛的中华。"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想到我们中华汉字的悠久历史,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当一种文字获得垄断地位后,它就不仅仅单纯是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所当然成了国家  相似文献   

3.
德国,是一个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可是,它为什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日本,是一个格外崇尚礼仪的民族,同样,它也出现了法西斯主义。我们知道,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的恶果。那么,面对人文教育这样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的学者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中国的人文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 ?”———当人人这样去问自己 ,想来所有的“我” ,恐怕只能凭依“我”自己对自己历史的回忆来做出判断、回答。“我” ,生于何地 ?哪个国家 ?哪一民族 ?怒喜乐哀憎爱好恶何所由 ?意志信念理想追求何所趋 ?……如此等等 ,无一不是在追寻一种历史文化身份的认同。尽管“我”站在现实里思考着这一切 ,但所能凭据的 ,除了历史 ,还是历史 !失忆对一个人是不幸的 ,而集体失忆对一个民族则是最可悲哀的 ,倘若整个人类都失去了记忆 ,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这样说 :“历史 ,正如个人记忆一样 ,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是构成现实生…  相似文献   

5.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纪念抗战胜利能彰显国家富强对于民族存亡、人民幸福的意义,亦能激起青年学生对于国家富强的渴望、民族振兴的诉求。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怎样通过纪念活动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育人功能?怎样通过纪念活动来强化历史记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把抗日战争留下的思考,转化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张弛同志的文章也许能够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并不长,它是在东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不过一千余年,但有九百多年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1871年普鲁士最终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德国特有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非典型性的民族主义。汉娜.阿伦特的民族观认为,在典型性的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是对立的;在德国这个非典型性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却能在一起共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对纳粹上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德国是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说到奔驰、宝马、西门子……很少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于核反应堆中最好的核心泵是在德国一个小镇上生产的。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又是怎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纳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所蕴含的能量及破坏作用却殊为巨大,以至于人们始终把它视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怪胎。即使在史学研究中也总是习惯于从德国人特殊的历史和性格中去寻找纳粹主义的渊源所在,这一思路固然可以说明纳粹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在德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却不能完整地揭示“纳粹主义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根本问题。难道狂热的纳粹运动仅仅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中所犯的一个错误吗?难道一场几乎要毁灭全人类的大战仅仅是个别人抑或个别民族头脑发昏的结果吗?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都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块民族瑰宝,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淘洗,留下了许多精华,熠熠放光;理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有着几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包括印度、埃及等传统文明古国的经济在近代非但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反而远远落后于美国这样一个只有二三百年国史的新国家呢?古老传统一向被视为富含精髓的东西,为什么会和经济相撞击?文化和经济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人生是分分秒秒,月月年年这样一个时间系列组成的。常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怎样才能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呢?这,确实是每个跨入青年时代门坎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事业必须考虑这一时代的新要求.那么,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历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重视它关系重大。抗战胜利60年了,我们该纪念什么?大道理不用多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进行爱国爱和平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那场战争中汲取教训,懂得自己所应负的历史责任,以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轴心国,然而战后,对于那段最黑暗的人类历史,德日两国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德日态度反差强烈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繁华区的一块草坪上,书写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恐怖之地:奥斯威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48年至1970年,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七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这样高的增长速度长达二十余年,在帝国主义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既然停滞腐朽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什么战后会出现上述情况呢?是否表明帝国主义“并不腐朽”呢?这是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都,全市百余家各类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了解祖国、了解历史,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004年起,北京市的博物馆出现了一个新鲜事物——“爱国教育基地护照”,这样一款并不具有门票性质的票证有何实在价值呢?创意人解释——  相似文献   

1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多年来做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99(7)班曾经是幼师全校学习、纪律最差的一个班,补考的学生“成群结队”,谁都知道这样的班是很难管理的,而这样的班却偏偏在其毕业前一年交到了我的手上。怎么办呢?我想,从我第一次走进99(7)班教室,就要让全班同学感受到我对她们的爱和希望。所以,当我第一次面对全班同学时,我就告诉她们:“我爱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愿意与大家交朋友。过去由于你们年龄小,加之一些其他原因,咱们的班风是差了些。但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过去有那么糟吗?有那么糟也过去了。别人那么好吗?有那么好也是别…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发达的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和现象对中国发展,对中国争取成为一流国家以及相关战略是非常有益的。纵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  相似文献   

17.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对世界上各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纵观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千年沧桑而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迷人光彩?这一切皆源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曾有这样一道选择题:“非洲最后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在19世纪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狂潮中被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比利时。”答案是C德国。做完该题以后,细心的学生会思考一个问题:纳米比亚是19世纪晚期被德国侵占的,“一战”中德国战败,那么20世纪90年代,它又是摆脱谁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呢?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民族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 ,延续了 30 0多年 ,到 1871年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才算告一段落。德国从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统一的帝国 ,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对象突然间上升为欧洲强国 ,俾斯麦对德意志民族说来代表着一种成功的道路。但是 ,俾斯麦的成功是否像一些历史学家所渲染的 ,是“以黑格尔的意义上自身完成了历史的法则” ?或者一些苏联史学家所斥责的 ,是“狂热的反动容克”“为加强反对势力统治”所作的努力 ?很显然 ,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念。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史学界已经抛弃了这种绝对化的观点 ,…  相似文献   

20.
黄巾农民大起义之后,中唐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自成段落。这五个半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出很多具有历史阶段性的时代特点。大量无主荒地的不断出现,地主政权以屯田、占田、均田等方式不断处理、分配这些土地,就是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一个。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在魏晋隋唐时期,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呢?还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呢?这确实是我们史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