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研究出路何在方言关于"国学",国内学术界有不少讨论。对此,我们不想加以评论,这里只想提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中国早已存在的概念。但它在中国近现代有它的特殊意义。有三种不同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由本世纪初年的国粹论者提出来的。章太炎、刘...  相似文献   

2.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重德传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以其独具的气质、性格和文化特征而著称于世。经过岁月的淘洗,其中的诸多观念如民为本、尚仁爱、驾情谊、重教化、倡礼让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借鉴作用。因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对企业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努力发掘中华重德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实力,无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限于篇幅,兹择要论述之。一、民为本中华传统社会极重道德,在社会组织结构、文化结构和精神信仰中,无一不…  相似文献   

4.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宽恕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一范畴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内化为国民社会心理结构中的一种特质。今天,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正在进行着变革和调整,其中,新旧利益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的国故整理,也可称之为国学研究,是近代学术史上极其重要的内容,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国学的兴起,无疑与西学的影响与刺激有直接的关系。胡朴安在《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一文中说:"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径途。因欧洲哲学之影响,研究诸子学者日多;因欧洲言语学之影响,研究六书学者日多;因欧洲美术学者之影响,研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2008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7月15-8月6日在西北大学举办,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教授。专家们就国学要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西学要义等问题举行了多场前沿学术报告,介绍国学与西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5-25+185
唐朝军事实力猛增,政治、经济上的强盛和富庶,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持续增强,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汉民族之间的高度交流与融合的新发展,唐朝的胡汉融合,所涉及民族的范围、地域的广度及融合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期间虽然也有类似“安史之乱”一类的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趋势和方向是鲜明的,其发展进程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国学框架     
王玉德 《寻根》2009,(3):7-10
关于国学,近些年一直很热,有人主张从娃娃抓起,有人主张全民学习国学,有人主张把国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有人甚至主张把国学推到全世界。然而,在笔者看来,国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迷茫的时段,有许多问题混乱不清。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对国学本身开展研究,如果国学的学科体系不明确,发展国学就将是空谈。本文只想就国学的框架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熊燕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3-20+187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融合中形成的,边地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国家认同是这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趋于稳定,国家权力随着清王朝力量的增强而逐渐深入社会基层,加之教化政策下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浸润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外在约束到内化的过程,民族地区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寿国寺的“女千总授封”壁画以象征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授封康普女千总禾娘的场景,折射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在清初云南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土司国家认同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土司制度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内化与增强,国家认同成为边地土司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