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带来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在当代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超越了其"刚健有为""共生利他""中庸和谐"的传统形态。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精神的助推下,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普遍守法是法治的一个重要条件,公务员、国有企业负责人、村干部不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是不民主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对通过民主方式作出的决策不愿意遵守和执行,同样是不民主表现和社会不和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这次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给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带来了新的注解。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法治之路该走向何方,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全球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法治本土化、中国法治的发展之路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特征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内在契合,才使法治确保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经济自由,平等和竞争秩序,也才确保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客观性。因而,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必须选择了法治。  相似文献   

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大学重新进行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的再造,更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建运动和制度选择.现代大学制度法治精神的重塑,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法调整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良性运行,依赖于"有限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对大学管理权限应集中在行政规划、行政监督、行政指导、经费分配等方面,其他事项则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而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则表现为公共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博弈与平衡,通过"协调与张力模式"的整合,使二者的关系从索取走向支持、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实现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彰显高校的学术逻辑,建构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是人民普遍具有现代法治精神。我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民族法治精神,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建设中的错误对法治精神的消解,以及我国司法体系与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必须通过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民族法治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我们的法治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现阶段法治运行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从法治精神的角度探讨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问题。主张从法治的人权精神、人道精神、诉讼平等精神和追求实效精神等方面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西方法治产生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对分离和互动发展之中,权利的张扬和权力的受制约及二考的冲突导致了法治精神的确立。起步不久且面临重重障碍的中国法治建设,其出路在于重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使权利得以张扬,权力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作用,这种道德建设的作用即德治是法治明重要组成部分。德治对法治明,突出了它的精神上的功能。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业定位单一、调控目标模糊、调控制度缺失以及政策治理模式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失灵的主要原因。未来的调控应在房地产业回归"市场—保障型"二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调控权力,规范调控运行程序、强化调控责任追究、构建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用法治思维推进政策调控向法治调控路径的转变,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 ,应是创制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 ;司法独立 ,树立法治的绝对权威 ;高度的国家民主程度 ,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现代法治精神的培育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祛除封建特权思想、专制主义思想与人治思想 ;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扩大人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李洁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34-39,72
法治社会主体精神的建构,就是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塑造和完善。因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民意识对法治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既需要在公民的社会意识中确立法和现代法治的原则,更需要公民在对待权利和权力的意识和行为中有理性、辨证、全面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法律素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遵纪守法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崇尚者、遵守者以及捍卫者。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需要与之契合的公民伦理精神和法治精神,但这两种公民精神不是二元分野的,而是一种由伦理精神支撑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许金蓉 《学周刊C版》2023,(17):136-138
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国家明确指出要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融入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充分明确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必要性,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深入分析法治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有效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要建立文明法治的国度,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精神是必然之举。重庆市南岸区从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入手,激活多方教育力量,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立体体系,共育学生法治素养,让法治精神光耀青少年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道路,法治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而法治精神是贯穿法治社会建设的灵魂,因此,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呼应。当前,我国部分公民的法治精神还有所缺失,具体表现为盲目迷恋权力而轻规则、过度依赖关系而轻程序、片面追求权利而轻义务等方面。对此,应当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平台,培育法治自觉遵守者;以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引领,培育法治忠实崇尚者;以科学的普法教育为抓手,培育法治坚定捍卫者,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公民法治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