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危机的发生呼唤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正是两个极端的发展观所导致,一是宿命观导致的非发展的发展观。另一个是极端利己主义支配的“反发展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是要在其指导下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上的四大变革:从物本主义发展现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唯经济发展观到社会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的不同,并从发展主导、发展动力与源泉及衡量发展的价值尺度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最后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种种问题,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逻辑推理、因果分析等方法对新时期提出体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提出新时期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全面体育观、协调体育观和持续体育发展观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学校体育价值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对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从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三个基本要点出发,对学校体育进行了价值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源头。全面把握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对于深入理解和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初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各类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奠基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指导下,玉溪市从市委、市政府到各乡(镇)的领导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基础观,重视幼儿教育这一“奠基工程”,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影响。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是对过去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与扬弃,更是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逐步实现了发展观的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凸显了"人"的价值与地位;促使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加快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改革与法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特别是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公共行政的有效性、生态性、科学性,提出社会组织改革要全面去行政化。运动项目协会去行政化的实质是主动适应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核心在于体育行政机关"还权"和"让利"。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运动项目协会去行政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界定和深入分析,对我国运动项目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提出我国运动项目协会去行政化的进路抉择。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艮难而又漫长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我党构建和谐社会历史的研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当前既不能回到1957年以前的低水平的和谐社会,也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从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应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旗帜,是指导我们前进的锐利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指导作用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过程中,法治和德治作为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控制机制,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决策方式不够科学;考核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观念,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现在的 2 0多年间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而对土地沙漠化严重和土地贫瘠的地区逐步实施异地搬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优势资源 ,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人口群体素质的提高 ;走城乡一体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脱贫道路 ,是贫困县域摆脱贫困的较好路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座丰碑中的一块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通过长期思考和反复论证,抓住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时代奇迹,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主题报告中第一次将改革开放称为"伟大革命",最近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将改革开放与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称为20世纪的三次"伟大革命"。对这三次令中国的历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命运,使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而真正独立富强起来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革命",正确评价其不同的历史意义,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本文试对这三次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