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著名盐城籍遗民诗人宋曹一生诗歌创作甚富,其所持的诗学观念既颇具个性特点,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江南遗民诗人所共有的诗学祈向,因此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宋曹论诗以“性情”为主,认为诗歌要“情固”而又“蕴出”。另一方面,宋曹崇尚节气,注重忠孝,坚守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此外,宋曹选解杜诗、仿作杜诗等行为活动均体现出其崇杜、宗杜的诗学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诗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系统阐述作者理论思想论诗诗。诗中作者坚持儒家传统的对待文学的标准,认为诗歌的写作和评论要突出“诚”与“正”的标准。本文论述元好问的文学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论语》和《诗学》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的角度,分析了其各自诗学的特点及发生的背景,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社会背景是产生不同诗学观的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曾在景祐三年(1036)和庆历五年(1045)两次被贬,贬谪地分别是峡州夷陵和滁州。在知滁期间的庆历六年(1046)为梅尧臣诗集所作的《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是对梅尧臣诗歌创作的准确总结。结合欧阳修夷陵之贬和滁州之贬不同的政治境遇、个人心境,对比分析两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说是对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的印证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自然诗人,是英国浪漫诗歌理论的奠基人。在诗歌创作上,他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沉思”是诗歌创作有理性的控制;“合情合理”是诗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其人其诗,来阐述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身处资本主义工业剧变时期的霍桑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性和自然的关系,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涉及科技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悲剧性结局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他的科技观,并对当代的生态危机和自然保护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0.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却是主人公可以远望却难以生活于其间的所在。《装台》中叙述之“镇安”乡村之于韩梅的意义亦是如此。其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颇为鲜明。《主角》视野更为阔大,从宁州到省秦,不独地理空间扩大,秦岭作为人物精神参照的意义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和精神意涵。至新作《星空与半棵树》,“人事”与“自然”交互影响所敞开之全新可能,已然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窠臼,包含着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内在于人间世”到“内在于天地自然”,陈彦自然观念之变,乃是极为复杂的时代和现实议题的重要表征,远非文学观念的调适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1.
上场诗是元杂剧体制重要的构成部分,以浓缩的笔墨和生动的表现力形象多维地描画了元杂剧众生相。同中有异的类型化、妇孺皆晓的通俗化、讽刺调笑的滑稽性共同构成了元杂剧上场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而且对我国叙事性文学元杂剧有深远影响。《史记》所表现的司马迁的正直精神,激励并鼓舞着元杂剧作者们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民呐喊。元杂剧继承了司马迁的“爱奇”审美观,不仅描写了“倜傥非常”的英雄,而且描写了大量有奇特个性的平民形象,突破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具有壮观的悲剧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戏剧情节的安排上,元杂剧无处不显现出《史记》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冰心小诗《繁星》《春水》把对创作的刹那感兴升华为一种诗化的诗论。"写不出来的是绝对的美",只有融入自然,在自然中"钓诗",用"真"驾驭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才可能接近美。冰心认为,每一个创作主体应该用爱与同情"安慰雨声里痛苦的征人",建构广博的人类情怀。虽然冰心诗化的诗论可能没有纯理论的深刻,但它独有的女性情愫,使读者体味细腻和亲近,在感性中获得诗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歌妓与元曲     
歌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现象合法存在,在元代犹甚。元代文人由于自身的沉沦潦倒和歌妓交往频繁,使得歌妓有机会影响到文人的生活、思想乃至文学创作,从而与元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歌妓在元曲的创作、发展、传播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人文体育观和生物体育观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辨析了二者的关系,同时阐明了人文体育观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推崇"诗言志"说,并十分注重诗文的"气"和"势";在评诗标准方面,他讲究"诗味";在创作方法上,强调"比"、"兴",并努力为新诗歌的发展探索道路。毛泽东诗词特色鲜明,活用典故,化腐朽为神奇;语言精练,词采华美,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做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质上是思考力与想象力的体现。当前,中文专业学生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想象力的孱弱,表现为对文学(或艺术)作品表述与理解的扁平化、庸俗化。从专业能力培养来讲,中文系学生需要具备发掘意义与文学意义的能力;从思维与文化特质来讲,"诗意地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回归。因此,人文类课程需要一种带有诗意精神的表达(讲授)方式。  相似文献   

20.
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蕴涵多种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新时代,体育慕课存在慕课的使用范围有限、学生类型与学习成效面临质疑、慕课的教与学存在困难、教学成本与质量存在二维背离的发展困境。重新审视与反思慕课,发现:技术性工具难以带来教育真正的变革、慕课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缺乏文化自信的心态、本土教育机制生长点的缺乏将颠覆抑或融合慕课的作用。最后提出:以体育慕课发展为契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转变、打造精品体育慕课满足学习者多元需求、建立慕课学习过程为内核的监管机制来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合力推进体育慕课持续发展等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