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正>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教师抱怨"这节课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讲的".特别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中,个别教师刻意回避一些平淡的课,只选经典课、能出彩的课,这恰恰暴露了我们一些教师已经患了教材处理"软骨病".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几剂"药方",希望能对这种病有些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松的课上得好是多方面的,这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正如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一样.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平淡中见功底;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其中安徽刘松的课,做到了既实又活,既新又美,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课程下的好课。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太多“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着新教法.不知该怎样教”的苦恼困扰着教师:太多的无效教学、无效训练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乌云”笼罩着我们的校同……  相似文献   

4.
悟透文本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评论。通常指的是围绕某一节课所展开的对教学的评价和论述.通过评论让执教者以及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让所“磨”的课更能集中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这就是教学评论在我们教师追求“好课”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本刊从本期起专门开设了“教学评论”这一栏目。欢迎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就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发表教学评论并积极来稿,让我们一起来办好这个新栏目。  相似文献   

5.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常“答非所问”。学生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我们借着一节常态课中的两则教学片段探究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从中思考教师的提问行为,给一线教师一些启迪。虽然两则教学片断不足以看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貌,但是,这是一节常态课,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习惯性行为,常常隐含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我们能从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感悟到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2009年山东、海南的高中数学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中,我们选择了函数的单调性的入门课,通过与各地教师的讨论、交流,发现大家对该课的定位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讨论了函数的单调性入门课的定位,根据一些教师的经验,我们对该课的教学和如何整体把握“单调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一门课程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教材、教法和教师这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教师又是其中最活跃的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一篇虽不典范的课,在高明的语教师的手里却能“书尽其用”,教出质量很高的课;反之,有一些名篇却让一些教师教得兴味索然,不免使人产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一遍好些”的感叹。语教学中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其多样而灵活的课堂形式,个性而不乏充实的课堂内容,受到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欢迎.然而,在大家一致追捧之余,我们却不时会发现一些肤浅的、徒有虚名的“同课异构”教学,这不免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更多强调情境教学,读书积累.细心观察生活写日记等教学方法,这固然是有效的;但不少孩子即便有话可说了,仍然有语言芜杂、枝蔓、平淡等毛病.不会观察生活,对生动的描写只觉得好不知道为什么好以及自己怎样能写好等诸多问题。为此教师有目的地精细化指导便必不可少了。所以我尝试从细处入手.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精细化作文指导教学的初步探索。例如针对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平淡,缺乏表现力的情况.我精心设计了一堂“用比喻点亮作文”的作文精细化指导课。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将思维的触角伸入课标、教材、学生等诸多领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关注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设计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最近发展可能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线教师能普遍感受到的新课程实施成果.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们在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注重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表现日臻完善.但我们也在大量的听评课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课堂细节被教师疏忽,成为教学的新憾处.  相似文献   

11.
“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块.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准确.教学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将“数学广角”上成“数学综合实践课”或上成“奥数课”;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直观.数学思考不够.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针对上述问题.本人对如何提高“数学广角”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佑梅 《考试周刊》2012,(78):54-54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尴尬:教者煞费苦心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却常常手执笔杆,无从下手,只能搜肠刮肚地挤出一些词句来完成任务。教师“有所为”,学生“无所为”。然而.有时教学中不经意的“无意插柳”,却能使童心骤起,有时表面看似平淡的课堂,却能使学生生发创造的灵感,表达率真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一篇寻常的教师日记、一堂看似平淡的“指法课”。可就在平静的课堂、朴素的字里行间,涌动着缕缕温情,令人动容。无论教师还是那位充当“小老师”的学生,在这堂“指法课”的“教”与“学”中所表现出的关怀、友爱、负责、领悟……就像一缕和暖的春风,吹拂过小小课室,沁入我们心田。文章虽短小,语句虽平淡,却自有它不凡的魅力。———编者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至今,冷静之余,总觉得现在的课似乎还欠缺些什么。当我们站在“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角度来考量时。才发现这些课太凸显了教师本身。其实,我们更期待看到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无知”,换来师生的平等交往、真诚互动和生命律动:期待看到由于教师的“糊涂”,换来学生疑窦丛生后的恍然大晤及“唇枪舌剑”后的达成共识。教学中。教师必要的“钝感”,更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学生领略学习的乐趣。现撷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片断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5.
柏海山 《今日教育》2007,(6S):38-39
回想自己以前开设的一些公开课.听课教师人数往往是最多的.而且也总能得到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其实.那时候的我还只是语文教学的“门外汉”.所上的这些课无非是“准备”充分而已.或是把别人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环节移植到课堂中来.或是刻意制造一些所谓的“亮点”以“新奇制胜”.或是借用一些声、光、电进行美轮美奂的“包装”等等.就是这样的课每每获得老师们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16.
“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课尾”教学能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存”的境界,那么这就是堂圆满成功的课,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几个成功的“课尾”教学设计,或多或少地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在“课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练习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抱着教材“照本宣科”地讲练结合是练习课中的常见情景。因此.数学练习课成了不受学生和老师们欢迎的单调、枯燥、乏味课。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工作以来,听过许多课,有专家、名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研究课,更有同事们的“常态课”。相比之下,我更钟情“常态课”。一是因为“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差;二是因为在“常态课”中,师生往往能展现出更真实的一面.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刘莉 《湖北教育》2009,(9):19-20
在新课程教材中,《数学广角》是一个陌生而又精致的单元,其新颖的内容与编排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兴趣.一时间成为了各种教研活动的常客扣公开课的宠儿。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教学目标定位不当”“数学思考落实不足”“数学活动徒具形式”“过度追求生活化与趣味性”等批评时有耳闻,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广角》当成实践活动课来上,或仅仅将其定位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都有悖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本期我们介绍的是《数学广角》中有关“植树问题”的教学,以后还将介绍其它相关课例.希望读者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