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沙之书》是虚构的,他的虚构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那些非指示性和非现实性的情节之中,构成了小说无限神奇的博尔赫斯情结。1.关于《沙之书》"异乎寻常的重量"小说这样叙述,陌生人"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话题是“虚构”,《沙之书》是其中的一篇。我用了一节课,主要和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沙之书”的意义指什么,二是作者怎样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很有真实感,三是博尔赫斯以书为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我以学生读《沙之书》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意象“沙之书”。以及内心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在“真与假”的小说世界里获得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几则教学片段,浙江省教研室胡勤老师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3.
博尔赫斯在《沙之书》中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迷宫:"我"由对这本书的好奇、敬畏到恐惧、逃避,无一不折射出人类面对无限的真实处境。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本魔书,作者通过迷宫式的叙述隐喻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本质。  相似文献   

4.
蔡乾 《现代语文》2009,(8):133-135
《女海盗金寡妇》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早期作品之一,由于被认为是博尔赫斯改写之作,而不被我国研究者重视。但这篇小说已经彰显了博尔赫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博尔赫斯对中国形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从不着力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善于使用极具个人特征且形象化的意象来表达对宇宙、对人生的哲思。迷宫、书籍、沙漏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两个国王和两个迷宫》中的沙漠迷宫,诗歌《沙漏》中记录时间的沙漏和《沙之书》中像沙子一样的无限之书,它们都是作者塑造出的以沙子为构成元素的关于"无限"的原型。这些原型或实或虚,但都体现出作者面对无限之物时进行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6.
蔡乾 《现代语文》2009,(10):133-135
《女海盗金寡妇》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早期作品之一,由于被认为是博尔赫斯改写之作,而不被我国研究者重视。但这篇小说已经彰显了博尔赫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了博尔赫斯对中国形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渡 《语文学习》2010,(3):46-46
问:现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现代文学的作品。尤其是外国现代文学作品。我觉得现代文学跟传统文学的解读方式应该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候去听课.或阅读杂志中的教学实录,看到教师用解读传统文学的方式解读现代文学作品(如博尔赫斯《沙之书》),就觉得很不对味。但这两种解读方式的不同到底在哪里?现代主义作品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和姿态去解读?南京马小可  相似文献   

8.
博尔赫斯是20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的深邃的思想理念成为了其独有的特征,本文从博尔赫斯的《永生》出发,探寻其对于人类自我、生命意义、镜像式思维和循环论的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9.
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其短篇小说有许多写作技巧与后现代主义相同. 本文以博尔赫斯一篇短篇小说《吉诃德的作者彼埃尔· 梅纳德》为例,挖掘博尔赫斯写作技巧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通性.  相似文献   

10.
《沙之书》入选中学语文选修教材后,关于此篇小说所体现的非凡想象引起许多讨论.也是教材编写者力图引导阅读者予以关注的.其附录的“思考与实践”,就设计了“《沙之书》在哪些方面显示出了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这样的思考题。而讨论这种“非凡想象”的内在理路和现实依托.或者说,揭示“非凡”中的“平凡”因素。尤其棘手。本着人略我详的讨论取向.我们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发表出来.但愿得到方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或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更易于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性,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下面以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同期作品,《赤壁赋》(以下简称“赤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文”)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将两文作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3.
读博尔赫斯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作家。其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诗歌、小说、短文、随笔小品、文学评论、翻译文学等,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博尔赫斯有"南亚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之称。作品内涵深邃、哲理深刻,能以多国语言创作,其中尤以拉丁文隽永文字和见长,代表作品为短篇小说集《虚构集》《阿莱夫》等;诗集《面前的月亮》等,其中大多数作品收录于《博尔赫斯全集》。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译文出版社《小径分叉的花园》是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也是博尔赫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为"侦探小说,读者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过程和全部准备工作"。间谍余准,一路躲避英国军官的追踪,潜入汉学家艾伯特家中。他与艾伯特大谈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杂乱无章的小说手稿,突然开枪杀死了艾伯特,  相似文献   

15.
比较鉴赏法一般来说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鉴赏方法,既可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突出教学重点。下面以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两首元宵词为例,在诵读指导和内容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加深学生对词人以及词作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博尔赫斯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永生》为例,同时联系加缪《西西弗神话》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结合分析,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对死亡的哲思,对虚无主义和荒诞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的。《儒林外史》与《死魂灵》的作者,表达其倾向性时有一个共同点:含着泪水微笑,即作家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对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怀有深切的同情,甚至在讽刺之中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赞颂。在审美学上表现出悲剧与喜剧的结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在这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之书”中,作家是“混合着痛苦的憎恶和明朗的笑”[1]的复杂感情来进行创作的。因而,他不…  相似文献   

18.
作家头脑中的意象要转化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必须借助艺术表现的技巧。本文仅就《蚀》和《子夜》两部小说,从三个方面对其艺术表现的技巧作一些比较分析。一、艺术结构的不同写《蚀》时,茅盾是"文思汹涌","信笔所之,写完就算",作者还来不及全盘考虑作品的结构。因此三部曲虽然写来自然流畅,但整个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他的名作《镜与灯》中,提出了一个在学界影响甚广的文学解读图式: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从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对作品不同的解读,对《菜园小记》的解读也可以如此,本文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启示。从作品与世界的维度来说,我们可以着重解读作品是如何反映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形态的风貌以及应该对其作如何的评判。《菜园小记》作于60年代初期,写的是40年代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情形。《菜园小记》作为再现大生产运动的具有典型性的剪影、片段,无疑使作品具有了再现那一特殊时代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河的两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和《米罗山营地》呈现了马来亚华人抗战的复杂历史,也通过其“他者”的眼光和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历史的一种姿态。虽然由于占有史料的不同和写作姿态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无疑也为我们观察海外华人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这两篇作品为我们找到海外华人作家的身份坐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