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少家长自我教育的十个策略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父母可以给孩子生命,却不能给孩子人生。孩子的人生,连同他们的成就和幸福都是由孩子自己去创造的。19世纪,在丹麦一个出身于鞋匠家庭的穷孩子,在父亲去世不久,家人便为他的前途着急,并作了安排。奶奶主张他去当文书;妈妈主张他去学裁缝或木匠;继父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则坚决表示要去演戏,当一名演员。家人最终决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人生。这位14岁的少年独自到了哥本哈根,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舞蹈演员想学跳舞,却被婉言谢绝;又去拜访剧团经理,经理嫌他太瘦,嘲笑了他;为了生计他去给木匠当徒弟,木匠嫌他干不了重活儿把他辞退;一心献身艺术的他又…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优化教学就是借《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获得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道德真理,形成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当了妈妈,我一定会尊重孩子的爱好,让他去打球、去画画、去玩玩具、去放风筝、去……假如我当了妈妈,我不会像我妈妈一样,整天让孩子做那么多作业。星期天,我会带着他去柯岩、去吼山、去东湖……  相似文献   

6.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仿佛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要为他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合格的好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们,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父母用微笑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满怀欣慰;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如何…  相似文献   

7.
王玉波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孩子跌一跌,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火花     
妻子出差了。每天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吃喝,可把他忙坏了。这天一早,邻居大嫂神秘地告诉他:"你家孩子最近也老是去网吧……"他听了后,心里一颤。邻居大嫂的孩子因为沉迷于去网吧玩游戏,被他父亲一记耳光打得耳膜穿孔,花了好几千元才治好。自他知道孩子迷上上网后,就开始留心孩子。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黑人家庭,母亲想让渐渐长大的孩子做些事。一天,她让儿子去零售商店买点食品,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心里非常自豪。到了街上拐角处,一群小孩把他几拳打倒,抢去了钱。孩子流着泪跑回家,把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什么也没有说,给了更多的钱,让他再去。孩子不愿去,母亲告诉他说,你没惹那些孩子,你没有错,别理会他们就行。孩子悻悻地走了。不久,他又慌慌张张奔回家中,他告诉母亲,那群小孩又追他了。母亲责备说:“难道因为这个就往家里跑吗?”她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再去,孩子无可奈何地去了。结果钱被抢例如,还遭了挨打,他哭喊着往家里跑,向母亲…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都集中在他自身,他的成绩、他的能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走得太极端,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视野狭窄。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时不时地把注意力从自身稍微移开一点儿,去看到其他的人。这一次我想说的话题,不是"升学",也不是"能力提升",而是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去看看他以外的其他的人和外部的世界,去思考、去行动,去和他们建立起关联。  相似文献   

11.
开学不久,一位朋友反映,他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数学老师,提出周末为班上数学不太好的同学补课,他的孩子成绩中上等,他不知道是该送孩子去,还是不送孩子去。因为这个班说是只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但哪个家长不怕老师“开小灶”多讲点东西,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小莉 《父母必读》2010,(3):46-47
每次带孩子去医院,医生都会摸摸孩子的脖子、腋下,他在检查什么?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他不管你忙不忙,总要缠住你,要这个,要那个,稍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不休。面对这窘境,我吓唬他:明天告诉你老师去!开头,这话果真灵验,孩子竟然不哭不闹了。可是,经常用“我明天告诉老师去”这话吓唬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听惯了,而且我嘴上说去“告诉老师”,实际上并没有去告诉,孩子知道这是骗骗他的,也不怎么见效了。  相似文献   

14.
小心我揍你!     
一个黑人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他的母亲到处去为他求医问药,也无济于事。后来,孩子的母亲听从一位乡村医生的建议,让他去学拳击,以增强体质。学习拳击之后,黑孩子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但他的脾气却非常暴烈,常常惹是生非,妈妈也常常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三部分家庭实践篇有些孩子之所以进入博物馆后显得兴趣索然,可能是因为他对博物馆不熟悉,不知从何看起,更谈不上主动探索了。所以去博物馆之前,让孩子了解博物馆,做好一些相关的准备很关键。易锐昌一直致力于绘本阅读的推广,开设了自己的阅读机构。他本人也非常喜欢去博物馆,有了孩子后就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去,在大宝6岁上学以前,他带孩子去博物馆的频率曾经达到一个星期一次。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中,他认为博物馆游历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进入博物馆之前,他会给孩子准备相关的绘本或图书,帮助孩子做好知识和经验的准备;从博物馆归来后,孩子的视野打开了,阅读面也可以更广了。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中午,我正在值班,××小朋友的父亲气冲冲地拉着孩子来到教室,生气地告诉我:“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我要去县城办事,他死活也要一起去。”我拉过孩子,对他说:“大人去县城是工作,不是去玩,小孩子跟着去干什么呢?好孩子应该不缺席,好好学习才对。”迫于老师的威严,孩子坐到了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敢做;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去创造。”由此得知,班主任的工作不是管住、管好学生,而是大胆放开孩子的手脚,创造性地开展适合班级实际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在参与、体验和成长。  相似文献   

18.
莲花 《家教指南》2004,(4):51-51
有一个黑人家庭,母亲想让渐渐长大的儿子做些事。一天,她让儿子去零售商店买点食品,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心里非常自豪。到了街上拐角处,一群小孩把他几拳打倒,抢去了钱,孩子流着泪跑回家,把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没说什么,给了他更多的钱,让他再去。孩子不愿去,母亲告诉他说,你没惹那些孩子,你没有错。别理会他们就行。孩子怯怯地走了。不久,他又慌慌张张奔回家中,他告诉母亲,那群小孩又追他了。母亲责备说:“难道因为这个就往家里跑吗?”她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再去,孩子无可奈何地去了,结果钱被抢了,还遭了打,他哭喊着往家里跑,向母亲哭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孩子,父母、祖父母对之可谓众星捧月,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惟恐孩子吃苦。然而,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往往是呈现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即在把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去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爱与被爱问的交流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他却不知去关怀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与同伴,不会体谅他人的痛苦与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一位母亲说:“为了孩子,我简直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学校他不会应付,总受欺负,我就去调解。老师批评了他,我就去老师家送礼。孩子遇到任何困难,我都帮他解决。可是,我的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孩子害怕与人交往,凡事拿不定主意,还时不时把怨气撒在我身上。我不知道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呢?这位母亲的做法,就是滥施母爱的典型例证。滥施母爱的症结,在于代替。这位母亲代替孩子的感觉、代替孩子的判断、代替孩子做决定。她甚至还要去学校、去班级,为孩子制造人为的舒适环境,代替复杂现实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孩子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