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偶像弗拉基米尔·普京昵称:沃洛佳学历:经济学博士他喜欢的名人名言,是彼得大帝的口语:第一,我不生气。第二,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普京是俄罗斯总统,是俄罗斯人追随的偶像和榜样。他出身克格勃,目光犀利,不拘言笑,敢说敢做。很  相似文献   

2.
幽默故事9则     
身在何处一个美国人、一个俄罗斯人和一个非洲人被困在一个热气球里随风飘荡。几分钟后,俄罗斯人把手伸到外面,摸摸身边的云彩。“啊哈!”他高兴地叫起来,“这是我的祖国的正上方。”“你怎么知道的?”美国人问。“我能感觉到冷空气”。他说。几个小时后,非洲人伸出他的手:“哈,现在是在我的祖国的正上方。““你又是怎么知道的?”俄国人问。“我能感觉到沙漠的热气。”几小时过后,美国人把手伸到云层里:“啊哈,我们终于到了纽约的正上方。”俄国人和非洲人感到惊奇:“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确切?”美国人抬起手腕:“看,我的表走得不准了。”记得…  相似文献   

3.
爸爸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我和妈妈去探亲,住了一个月。 去俄罗斯的第二天,爸爸带我去他的导师谢尔盖教授家做客。长得很和蔼的大胡子教授是圣彼德堡人,既是爸爸的导师,也是跟他特别友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普京特色     
普京在中国人的眼中像一个谜,他出身克格勃,他不苟言笑,他目光犀利,敢说敢做,还有,他并不帅,至少不是帅得日月无光,但他却成了俄罗斯人的骄傲。有一首歌叫《做人要做普京这样的人》,歌里唱道:要像普京那样精力充沛,要像普京那样不嗜烟酒,要像普京那样不说脏话,要像普京那样毫不退缩。普京特别成了俄罗斯妇女的偶像,《我要心上的人像普京》成为俄罗斯的流行歌曲,在莫斯科的调频立体声音乐台天天播放。  普京自己倒不认为这有多么神奇,他在传记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  普京家在列宁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中…  相似文献   

5.
<正>曾经,我也是一个迷恋游戏的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们这些村里的孩子大多没有见过游戏机,只有少数几个能接触到。比如和我家住一个胡同儿的男孩儿小磊,他比我大一两岁。他姐姐的对象经常外出,有一次给他买回来一个小型游戏机,就是上半部分是黑白屏幕,下半部分是按钮的那种。这种游戏机只有一个游戏——俄罗斯方块。现在孩子们玩儿的电子游戏丰富多彩,俄罗斯方块虽没消失,但已被冷落。可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却是能让人上瘾的。  相似文献   

6.
2000年新年前夜,普京当上了俄罗斯代总统。新年伊始,普京夫人和丈夫一起乘飞机去看望在车臣的俄罗斯部队。她留着一头清爽的金色短发,身穿羊皮外套和高圆翻领毛衣,与普通俄罗斯妇女没什么两样。《普京访谈录》中也有普京夫人柳德米拉的访谈。以下是部分书选。我是俄罗斯西部加里宁格勒市人。与普京认识前,我在国内航线当空姐。在列宁格勒初识普京,他穿着简朴,其貌不扬,如果在街上,我绝对不会注意他。普京对我说,他在警察局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他暂时不能告诉我真实情况)。后来我才知道他在克格勃工作。返回加里宁格勒后,我经常…  相似文献   

7.
戈宝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远东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作为他的老朋友和老同行,我不能不说: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熟悉的中国友人当中,像他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我这个人很走运,有幸接近过这位不寻常的人。首先,他对俄语、对我国文学、对俄罗斯人民古代与现代文化的谙通,委实令人惊讶。这不仅是由于他从事这一行业。戈宝权对于我来说,首先是善与德的代表。从第一天相识,我就觉得他不止讨人喜欢,而且属守自己的世界观和信念原则。像他这样能够始终一贯地坚持自己观点和文学信念的人,对俄罗斯文化保持酷爱的人,在我的脑海里为数…  相似文献   

8.
这次来谈谈一个俄罗斯移民美国的作家:纳博科夫。纳博科夫在现代小说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曾经是个用俄语写作的俄国作家,后来变成一个用英语写作的美国作家。《黑暗中的笑声》据说是他在去美国之前很多年的小说,看了以后我非常之喜欢,简直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偶像 弗拉基米尔·普京 昵称:沃洛佳 学历:经济学博士 他喜欢的名人名言,是彼得大帝的口语:第一,我不生气.第二,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0.
卡卡的信仰     
那时我读初二,因为小学时跳了一级,所以我才十二岁。在暑假开学前,我父母亲的大学同学,要把她的儿子寄养在我们家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她将和丈夫办理离婚。她丈夫是个法国人,和她生活在美国,因为害怕失去独生子,她决定把儿子送回中国。在八月二十九号的傍晚,我的父亲从机场接到了他,他一个人从美国飞来,然后他们一起回到了家,他跟在我父亲的身后,个子不是很高,大概一米六几,当他和我妈妈和我点头问好的时候,你们难以想像,他漂亮得出奇的五官,一双灰绿色的眼睛。后来他告诉我父母他的爷爷并不是法国人,而是个俄罗斯的贵族,因为政治原因流亡…  相似文献   

11.
朱伟 《中学俄语》2012,(9):58-59
21世纪初始,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总统“权杖”时,他承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历经了总统和总理的位置更替,2012年3月5日,他以64%的选票率赢得总统选举,发出了“我希望一直掌权下去,将俄罗斯带回世界之巅”的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12.
我与乡村     
我在俄罗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刻意寻找夏加尔,一些很有权威的美术馆往往没有夏加尔的痕迹。有的只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或许才会出现一点蛛丝马迹。种种迹象表明,夏加尔在俄罗斯至今没有和列宾、苏里柯夫平起平坐,虽然历史早已给夏加尔所遭受的那些不公正待遇平了反,地球人也早就给夏加尔作了定位:他无疑应属于那些百年不遇的大师级。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故乡     
普里什文被称为俄罗斯牧神,他确实可以当此神性的称呼而无愧。他在文中给这个世界描绘了一个完美的荒野。为了说清楚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我首先要告诉你一些人的故事,他们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并影响了我的个人行为。第一个这样的人是我的母亲。我之所以将她作为我的这番话中最重要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她生育了我。这个旁人看来如此普通的人对于我就像一面纯净的镜子,我在她身上看到自己亲爱的,值得为之而生和为之而战的母亲和故乡。她对于我,就像外祖母对于高尔基一样。许多人对于故乡的感情,是与出生的地方的景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外教与我们     
<正>每个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大抵都与外教们有着各种不吐不快的爱恨情仇。前几日,在青岛的大马路上,于千万人之中,我就这样撞见了伊戈尔,我大二时的俄罗斯教授。他一看见我,便走上来兴奋地抱住我,圆滚滚的大肚子险些把我顶飞,他重重地亲着我的脸颊,然后松开怀抱,絮絮地说,希望我代他向同学们问好。我连连点头,然后目送背着巨大双肩包的他蹒跚远去。伊戈尔是我永生难忘的教授第一名,他年近七十,却志在千里,原本是俄罗斯的中学校  相似文献   

15.
开心语文     
《小学教学研究》2012,(18):52-53
求宿文/殷卫有一个俄罗斯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的一个小村庄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了了,便去敲一户人家的门要求住宿。一位老太太在屋里大声问:"你是谁啊?"俄罗斯人说:"依力奇瓦·莫波洛夫·克里拉维奇!"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任何一个拥有自己哲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民族的哲学史一般都以他(们)为分界线,因为他〔们)的哲学总是结束整整一个时代,同时又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俄罗斯伟大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结束了俄罗斯历史上缺乏哲学体系的时代,若从严格的意义(狭义)上说,他结束了俄罗斯没有哲学的时代(我认为哲学只能是扶义的,广义的哲学是个矛盾的概念,甚至是个空洞的、无意义的概念,它标志着无哲学),他开辟了真正的俄罗斯民族哲学的时代,正因为这一点(民族性上)他所代表的俄罗斯哲学才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丹尼斯·提托成为头等的美国商人有好多年了,这期间他挣了数千万美元。他总是怀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因此,一天,他问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进入太空需要多少钱?”回答是:“对不起,太空不接纳旅游者。”接着,他又去俄罗斯人那里问了同样的问题,俄罗斯人也不知道。提托说:“二千万美元怎么样?”这次他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因此,于2001年4月,提托乘坐一架俄罗斯Soyu2-TM火箭,从Baikonur,Kazakhstan启程,飞往国际空间站。当他到太空的时候,就像一个普通的旅行者,进入了梦幻世界。 For many years Dennis Tito was a top…  相似文献   

18.
福富 《教师博览》2014,(10):22-23
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 2010年,因为公司要和俄罗斯方面合作一个项目,我和几个同事被分配到俄岁斯工作三年。  相似文献   

19.
普里什文将自己的美学视角投向自然,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艺术的丰富,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他对“自然与人”的深入思考也体现出排斥人类中心主义,他是认为人并非高于自然,从物我相征走向物我相亲,以审美方式对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20.
曾听说俄罗斯有一个谚语:俄罗斯民族是个读书的民族。 刚到俄罗斯几天,所见所闻就印证了这句谚语。住的时间久了,愈感到这句谚语的可信与可亲。 在俄罗斯美丽、厚重、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给我印象至深的就是读书这一景观。因为这一景观在别的国度未曾见到,在我那个出了老子、孔子并流传着囊萤映雪之类故事的文明古国也未曾见到。我常以能沐浴古文明的教化而骄傲,但到了俄罗斯,我不能不另有一番感受。 我对朋友说,俄罗斯是个“读书王国”。我很欣赏俄罗斯人从容、安闲的读书风度。 在俄罗斯,不论走到哪里,周围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