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1年前,父母将我送到一所乡村中学读高中。我跟小雯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帆 《少年科学》2009,(6):19-25,48
塑料袋用起来很方便,我们常常想都不想,抓起一个塑料袋就用,用完后就把它一扔了之。但正是这些塑料袋造成了很多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发问,提问的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整体参与教学,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被称之为“主问题”。主问题不但有助于集中力量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形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合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着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以点带面地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领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主问题”避免了以往问题设计中琐碎、杂乱和学生走马观花、点到即止  相似文献   

6.
张越 《教育》2007,(3S):42-43
北京市昌平一中有名姓葛的学生(1999年出生)不幸患上了软骨肉瘤,从2006年9月1日到2007年1月17日,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家里已经为此花费了总数达12万多元的医疗费;除去一些护工费、伙食费,以及部分自费的检查费、药费等支出,这位学生的住院治疗支付额为10万余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幸运的是,这笔医疗费当中的4.5万余元是由北京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来承担的,承担费用占到了支付额的43.46%。  相似文献   

7.
陈洪 《青少年日记》2006,(12):55-56
11月8日 晴 邻居家的亮亮,从小到大家里把他当个“小皇帝”,吃的、穿的、玩的,总是有求必应、概不拒绝,就差没上天去把月亮下来给他了。如此百依百顺、宠爱有加,使得孩子变得任性、自负、骄奢,家长常常为此感到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我也不例外。要问我最喜欢吃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零食”。尽管我是堂堂“四尺男儿”,但早已沦为零食的忠实“奴隶”(简称“零食奴”)。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有个别称叫“九州”。可是它常常被有些人误写成“九洲”。欢度春节时张贴的春联上有之,一些书画作品中有之。报刊上也会偶尔出现。特别让人不能忍受的是.现在全国有不少单位居然以“九洲”这个含有错别字的怪词来命名。笔者从网上了解到,北京有九洲音像出版公司、九洲医院等,上海有九洲商厦、九洲集团公司等,  相似文献   

10.
【热点话题】 一位少年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攀登到梦想的山巅?”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了只小船放进身旁的河中,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响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骚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老者说:“人的一生,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诱惑太多。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是生理上、心理上的健康。我邻居有一对父母,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也算争气,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父母说了孩子一句,孩子却受不了父母的指责而离家出走。这件事对父母的打击很大,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廊培养起来的孩子有一天却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为什么那么爱他们,孩子还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2.
当亨利·沃德·比彻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从学校的一堂课上获得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极其宝贵的教训。这天,老师把小比彻叫到讲台前,要求他将新学的课文背诵一遍。比彻是个勤奋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相似文献   

13.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考试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的多样化.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是试题材料组织、背景构建和表达方式,无不体现出缕缕新意,对考生在设问的理解、题目陈述语言的适应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含“不”等否定性词语的试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考生对此类问题比较陌生,故缺乏应对方法,或对“不”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或见“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不会做说“不”的章.本拟就含“不”试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作一些介绍,以期对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当亨利·沃德·比彻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从学校的一堂课上获得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极其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6.
“六一”儿童节,哈哈!知道为什么哈哈大笑吗?因为这是我们的节日!这一天,我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给我。这一天.不用上学啊。这一天.爸爸妈妈会带我去游乐园玩,我想吃冰淇淋,妈妈也会同意的。真希望每天都是“六一”节。  相似文献   

17.
梁霞 《小学生时空》2013,(12):22-22
女儿开始说“不”了 最近,无论我让女儿做什么,她总会对我说“不”。面对女儿的任性,不习惯的我总是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小时候多乖啊!我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即使我在厨房摘菜,你也会拿一个小板凳来和我一起摘。有一次,我发烧了,你还为我;中了一杯板蓝根。你还记得吗(7”对于我的提问,女儿还是用“不”来回答我。  相似文献   

18.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08,(5):12-12
“限塑令”颁发了,超市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了。那么,中小学生包课本的材料能不能也环保一点?面对新学期开学之际塑料书套热销的态势,家长纷纷提出这样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