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注重“双基” 从近几年我省中考试卷的命题来看.它不仅考查学生对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及图像、三角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每年的试卷中,命题者还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应用题.这些应用题.显然是用来考查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列代数式是初中代数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代数学习中起很大作用.因为运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先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即列代数式,并且列代数式与初中代数的一个难点——列方程解应用题密切相关.因此,学会列代数式,不仅为学好初中代数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为后面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代数式,就是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于把用文字叙述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表示出来.要正确、迅速地列出代数式,关键是基本数量关系的文字语言表述与代数式之间的互化——“翻译”…  相似文献   

3.
<正>应用题对许多学生来说可谓是"蜀道之难",在平时的应用题学习中常常出现读不懂题意,写不出代数式,找不准等量关系等现象.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解答应用题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写出与未知数有关的代数式.鉴于此,本人在探索出一种"抓三量"的分析方法.现引用以下一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和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4.
代数式在中学数学中应用非常广泛,而列代数式是学习《字母表示数》这一章的重点,会不会列代数式对学习公式、解应用题、表格数据处理等有很大的关系。为使同学们能简捷、快速掌握列代数式,现对列代数式数学问题的审题提出三种方法,俗称“审题三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数学的转折点之一是由算术的学习转为代数的学习,其中“代数式”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是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刚刚步人中学的七年级同学来说,学好代数式,需要过“五关”:  相似文献   

6.
张宪昌 《初中生》2006,(9):42-43
列代数式是“代数初步知识”一章的重点、难点,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它是把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初学列代数式容易犯错误,怎样才能正确迅速地列出代数式呢?首先要记住教科书上对列代数式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其次是掌握一些数学术语,注意其中微妙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初中数学《九义》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正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初级形式.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前,首先应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和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然后根据这一相等关系,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和方程,再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从而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步骤,我们不  相似文献   

8.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转折点之一,对以后解应用题来说又是启蒙阶段,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很重要。列方程和列算式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不同的:列算式是从未知到已知或从已知到未知的分析法、综合法。列方程是把未知数设为x后看成已知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较普通的反映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很难,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1.他们过去长期习惯于列算术式子来解应用题,现在初学方程,对方程的概念还了解得不十分深刻,因而用方程来解应用题,反而感到有些别扭;2.他们对于用代数式来表示一个数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充分养成;3.分析能力还差,对应用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不容易掌握。因此,要想减少和消除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困难,必须根据上述几个原因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这里我想谈几点个人的体会。1.必须加强代数式的教学和写代数式的技能的训练代数式的放学是教学列方程的必要准备。教学代数式时,首先要使学生对代数式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由于这一概念对初学代数的人来说是比较难建立的,他们不容易意识到一个式子也可以表示一个数。他们初次求 a 与 b 的乘积时,总希望有一个字母可以用来表示  相似文献   

10.
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如何列出方程。怎样列出方程,学生们普遍感到不易掌握,为克服此难点,除了注意怎样列方程以外,还应注意它的准备工作:学好列代数式,教学中要重视类似的例、习题:1.设X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这个数的三倍与5的和。2.用方程表示下列的数量关系:某数的两倍比某数的二分之一多3。此外,还有必要给出一些代数式和方程让学生用普通语言说出它。这类问题就是把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互化的问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因而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经过反复地练习,就给以后解应用题时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抓住特点突破难点──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周文虎列方程解应用题从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因题设求,无一般规律可循,所以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由于学生从用算术方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认识上要经过一个从算术式到代数式,从代数式到...  相似文献   

12.
代数式是初一学生开始接触的入门知识,也是今后学习整式、方程、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必须学好这一内容下面,就学习代数式应掌握的一些要点,给同学们作一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列代数式是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必须认真学习好.怎样学习好列代数式呢?  相似文献   

14.
一、抓好两步应用题教学解答两步应用题.必须揭示陷蔽在题中的中间条件,这是解复合应用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两步应用题教学也直接影响学生对复合应用题的学习。因此,两步应用题教学是复合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搞好两步应用题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步”向“两步”的过渡中感知中间问题。如果说学生解答一步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在认识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的话,那么连续两问应用题则是它们之间由量变到质变的桥梁。在学两步应用题*瓤,通过一题两间(连续提问)的方式,习以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并扩展为“解决问题”.从此,“应用题”一浏在《课标实验稿》里几近消失(只在“内容标准”中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部分“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一句中提到过一次),其实“应用题”是座宝库,是经过历史大浪淘出来的金子。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抽象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教学,一贯“枯燥难懂”,学生把应用题视为百米障碍赛中的“跨栏”,闻之头痛不已,退避三舍而远之。应用题教学,也常常走进这样的怪圈:教师“苦口婆心”地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硬着头皮走进枯燥、难懂的文字游戏中.结果.学生也许真的会“套用”几种题型。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应用题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  相似文献   

17.
沈超 《小学教学研究》2009,(5):27-28,38
众所周知.新课程教材中已不再有“应用题”的用语.这并不是因为教材中不再有这样的题型.而恰恰相反,作为数学知识呈现与应用的主要方式.应用题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当然,新教材已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编排.而是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纳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范畴.这大大超越了应用题作为“解题”的教学功能。这一变化体现了应用题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学会“解题”.转变到获得“策略”.形成一般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进入中学,同学们首先要学习列代数式.列代数式是同学们学习《代数》遇到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要正确、迅速地列出代数式,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怎样列代数式代数式就是用基本的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列代数式就是把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列代数式时应做到:1.弄清关键词的含义,分清数量关系.在列代数式时要弄清和、差、积、商、幂、大、小、多、少、倍、分、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及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目标 ,教好小学的两步应用题应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一步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 ,对学生来说 ,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而学好两步应用题至关重要。精心“搭桥铺路”。新教材加强了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沟通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两步应用题”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条件多了(有直接条件、间接条件) ,数量关系也稍复杂了 ,这给学生解题带来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精…  相似文献   

20.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方面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寓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比较隐蔽和抽象,学生大多感到解答困难;另一方面应用题教学能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搞好应用题教学呢?通过实践发现: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和“两种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三个习惯1.审题的习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正确的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个怪事:有的学生在学会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