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名思义,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出现,既有二十世纪初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又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既受制于文学外部种种客观条件,又决定于文学内部自律发展的种种因素;既根植于国内土壤环境之中,又存在着国外思潮的介入影响.正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向要求中,在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才得以诞生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中期近四十年的文学发展历程。1942年5…  相似文献   

2.
湖南和平解放是多种因素互起作用的结果。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和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感召下,经过中共湖南省工委进行大量的统战工作,国民党湖南当局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顺应了湖南各界人民的和平要求,并根据他们多年的切身体验,毅然举行和平起义,使湖南实现了和平解放。各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表明,湖南和平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并非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是思潮,所谓思潮,即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支配人们行动、导引人们方向的共同的观念。那么,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中国文艺思潮是什么?那就是以《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因为这一文艺思潮的核心是“工农兵”,内容上要求表现工农兵。抒写他们在新时代革命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以及成为主人后的幸福感、喜悦感和自豪感;艺术上要求适应工农兵群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注重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创造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故可名之为“工农兵文艺思潮”。下面主要就它自诞生以来到七十年代末的发展轮廓及其主要的经验教训作些管窥蠡测。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诞生可以迫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些问题诸如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现实的发展又亟待解决。当时延安这个解放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此前后又发表过许多与此相关的意见,它们一起构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创作目的论、创作源泉论、创作动因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过程论、创作效果论和创作鉴赏论等。这一理论体系和西方的文艺理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应该好好珍视并发展它。  相似文献   

5.
从热衷于关注社会政治到倾心于文化开掘、再到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新时期的文艺思潮一浪簇拥着一浪,由此推动着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不断发展,进而走向高潮,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在甲午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一战”时期得以迅速壮大,且随着工人运动的展开,斗争水平的提高,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为有政治觉悟的自为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7.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党建设的影响。最后说明纪念党成立70周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讲话》已发表50周年了,《讲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讲话》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上最完整、最彻底地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为了很好实践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毛泽东特别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  相似文献   

9.
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了。七十多年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与进步,这就证明苏联选择社会主义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然而,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同时经历了一条相当曲折的发展道路,加上目前国内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国际上长期存在的否定苏联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潮再度泛滥。他们否定苏联选择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适应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俄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所以苏联选择社会主义纯系偶然。本文的宗旨是,努力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考察分析苏联历史的具体发展来进一步论证:苏联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符合苏联的国情,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寓着不可移易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阙成平 《考试周刊》2007,(13):49-50
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后,面临着如何巩固新生的王朝和发展经济使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世代相传的重大历史任务。松赞干布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根据吐蕃当时具体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选择移植文化来治理吐蕃。经过几番波折,佛教成为西藏主流文化之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了。七十多年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与进步,这就证明苏联选择社会主义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然而,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同时经历了一条相当曲折的发展道路,加上目前国内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国际上长期存在的否定苏联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潮再度泛滥。他们否定苏联选择社会主义历  相似文献   

12.
一、现实主义的涵义现实主义这个范畴有两种涵义,作为强大的文艺思潮和一种文艺流派,一般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主导文坛达半个多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具体而言,是指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涵义是指“准确地展现生活的真实情况”的“一种表现人生的方法”,即注重写实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原则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14.
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政治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当时,它被引进到中国来,是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今天,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仍然需要继承与发展五四的民主传统精神.所以,探讨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是不无意义的.一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派和立宪派皆力主移植西方政制,加强国权,提倡国家主义.但是,民初的这种政治思潮,却成为袁世凯肆意实行封建专制,强化伦理纲常,企图帝制自为的舆论工具,致使民国徒有其名.  相似文献   

15.
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政治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当时,它被引进到中国来,是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今天,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仍然需要继承与发展五四的民主传统精神。所以,探讨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招商局的“商办”股份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而“官督”体制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这种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最初模式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共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外国帝国主义、国内封建势力、国际社会力量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所制定的正确政策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论学科交叉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知识大爆炸时代,人类新的研究领域诞生逐渐放缓,而概括新的研究领域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1)真正的新的领域;(2)两个学科交叉综合.对于完全崭新的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难以出现跳跃式发展,而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就成为当前创新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论导发七七事变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防地位的逐渐提高,日本学者对于导发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多半采用避重就轻手法,强调在1937年,日本正为积极防苏,亟谋扩充军备,并不愿意对中国作战,消耗战力,芦沟桥事件是“偶发”事件,并非日本人的阴谋(日本历史科学协议会编《历史评论》,1977年第7期)。这种说法,旨在巧妙地要把发动战争的一部分责任转嫁给中国方面。应当承认,七七事变在时间上、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偶  相似文献   

20.
进入九十年代的中华民族,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已形成一股强大的热潮,成为我国当今时代风貌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上,昔日唉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固”的部分中老年人,也正在从许多“活雷锋”的典型事例中逐步改变着自己的“传统看法”。人们一方面在赞誊今天,以寄托对未来学雷锋活动发展前景的希望;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学雷锋热潮、但未能坚持下来的历史回顾中,错误地认为:在今天,雷锋的光辉形象之所以能在人们心目中重新确立,雷锋精神之所以能重返现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