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唐君毅(1909-1978)先生是一位精通中国、西方、印度哲学而又自成一套完整、精密体系的哲学家.留下遗著三十大卷,千万余言,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而言,颇具有改革开放、独立创造的意义.唐先生一生为求建立一个健全的人道主义哲学而奋斗,为能实现高度的"致中和"的社会和谐而奋斗.对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香港法住文化书院在北京共同主办"唐君毅思想与当今世界"研讨会.周辅成先生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言,征得周先生同意,将发言稿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唐先生认为"仁"有"人我合一的原始心境"和"人我分化之后,自觉地求表现"这两种意义。"仁"最原始的意义是一种人我合一、浑然无间隔的道德情感或精神表现,这种心情尚未落实为行动,纯粹是内在的体验、感受。在此心境中,人尚未自觉地区分人我,以我的道德自觉来涵盖他人。其他德行则是在人我有分别、区隔之后,再以我的心去关怀、成全他人。仁又有"自我超越"或"心之生几周流不息"之义,不断向上超越、向前成就各式各样的人文活动,以达成主观面、客观面和绝对面三向度的感通。  相似文献   

3.
周辅成和唐君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位有独特思想贡献、独特生命经历和深层生命感通与深刻思想契合的思想家。唐君毅先生逝世后,周辅成先生先后撰写了多篇纪念和研究唐先生生命与思想的文章,梳理、分析和提炼唐先生的核心思想观点和哲学精神,也以此呈现自己哲学思想、哲学精神的自我观照。"新理想主义"是周先生对唐先生思想最重要的概括和抽象,也在相当程度上彰显了周先生自己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心求真善美等精神的创造,绝对自由的"道德理性"又是统属心灵文化创造活动的"一"和"本",这是典型的文化定义范型中的主体性定义取向。宽容哲学文化观在立足"生活世界"、"拒斥形而上学"和实践的文化人性论的前提下认为,唐君毅的文化定义中所反映的对人性的形而上学化处理,以"道德理性"遮蔽人性与垄断一切文化活动,既没有跳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的故辙,也没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人性及文化之为文化的本相,因而也决定了他的文化哲学必然陷入偏执之局,必须给予足够的批评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从中国之思想或哲学下手”以“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和“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路”的普遍价值与现代活力的创造性阐发中,现代新儒家重镇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由孔子通古今、合天人、合知行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所奠定而成为中国哲学之基调或大本大原的普遍和谐之融通智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哲学中包含了理事不二的内在自然律、生生不已的自由生化原则、虚实相涵的非实体主义、阴阳相依的物质观、生化不穷的位序时空现、理象数合一的象数观、成己成物的自然价值论等思想的有机和谐自然宇宙观.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先生是学贯古今、兼通中、西、印的大学问家,其对历史和史学反思极为深刻,先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学术为手段冀达经世之目的,认真总结唐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无疑对今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台港新儒家唐君毅是标举和系统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他从四个层面探讨此论题:一、贯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二、中国艺术主体之精神;三、中国艺术所显发的人的精神;四、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唐氏的相关论点问题和意义并存:“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模糊而不固定,有泛化倾向,二分儒道以抬高儒家艺术精神的做法体现了新儒家的立场和偏见.但唐氏提出此命题有发轫之义,以心性之学和中西比较的视野解读中国艺术颇有洞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应台湾大学哲学系沈清松和傅佩荣两教授之约,为《哲学杂志》第25期“台湾哲学”专辑而撰写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当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建立其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体系的背景、目标以及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牟氏在建立其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康德哲学的融摄、即吸取和批评;第三部分评述了牟氏会通中西哲学的导向及其得失,认为由于牟先生的儒家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妨碍了他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与吸取。因此作者最后提出,新儒家哲学要得到继承发展,只有克服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心态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从而揭示道德意识为"心性之相";最后,在形上境界上,他论证儒家的天德流行境是感通的集中体现,是"心性之体"。据此,唐君毅对心性的论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界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从事儒家哲学重建的主要是孟学一路。相较之下,荀学一路的发展显得极为低迷、沉寂。采取"当代新荀学"的进路,简单地说,虽然屡遭误解,荀子哲学其实蕴涵着一个符合民族心理倾向的"普遍形式";荀学思维也在历代隐微曲折地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明清自然气本论;以这样的荀学传统为基础,今天儒家哲学荀学一系的基本理路可以是:(1)以气为本,理在气中。(2)禀气、性、心、身一贯,理在欲中。(3)元气、自然、人生、社会、历史一贯,理在事中。相较于孟学一路,这样的哲学典范对于现代华人生命的提升、知识的建构、民主的实践、经济的发展,都有更贴切更紧密的符应。  相似文献   

11.
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均有其具体指向。就实践派而言,只有先实现黑格尔哲学,才能消灭黑格尔哲学,"实现"是"消灭"过程的环节;就理论派而言,唯有先消灭自身的哲学前提,才能将自身的哲学变为现实,"消灭"意味着存在论原则的变革,"实现"则意味着哲学境域的超越。因此,批判本身是为了构建,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背后是一场空前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是各学科的共性追求。在哲学教学中,哲学家自身的生活史、研究史也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记录了不同时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若能跳出抽象枯燥的哲学理论,走进哲学家的生活圈子,哲学的学习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味。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工程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工科"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文章试从中国传统哲学层面分析"新工科"的实践原则、方法论、面向未来的适应方略等内涵。通过哲学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加认同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在认知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更好地把握新工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叶秀山先生<关于纯粹哲学>一文旨在针砭时弊,反对哲学研究的学术稀释与偏离.但"纯粹哲学"和"哲学的纯粹性"之间尚有概念上的微小差异,提倡"纯粹哲学"但也不能囿于"哲学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困境”之中。如何使之摆脱“困境”,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除了要研究现实和时代精神外 ,还必须要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推动哲学发展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的主体能动性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而哲学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哲学家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21日,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为了确保会议成功举办,上海机关、学校等放假一天,于我而言则是难得的好日子.这天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一场名为“李泽厚先生学术系列活动”的“哲学对谈”将在这里开展.以前,我跟爸爸讨论过简单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总是不能让我满意,于是老爸知道有这个活动后,高兴地对我说:“让大哲学家直接回答你,你小子今后别再难为我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被称为东方诗哲的哲学大家方东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深邃的哲思、奇异的思维与诗性的语言无疑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并因此吸引了诸多学人。除此之外,其率真、儒雅的诗人气质乃至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亦是吸引人们研读的焦点。譬如,方先生开设的哲学课堪称异数,格外充满杀伤力,在格式化、程式化授课的今天,尤其如此。方先生一生以教学为业,五十年来诲人不倦,造就许多杰出弟子。陈康、唐君毅、程石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问题上,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能比宗教更好地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并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命题,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宗教观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宗教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20.
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存在原则性差异,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退回到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去了,这样的“差异论”缺少文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共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的哲学不是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差异,而是基本哲学立场、观点、方法一致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