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化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变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薄弱局面需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变革,应运而生的文化发展心理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本文就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性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发展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不断建构。分析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理解心理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类型比较和心理表征意义分析,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专业化是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成为专家型教师是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目标。学习及借鉴其有效的经验与做法,有益于我国中小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专业化: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走向专业化是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路径,成为专家型教师是国外学校心理教师发展的目标。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学事业和心理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保持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之间的适当张力,是建构发展型心理教育范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存在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践行积极职业教育,需要科学认识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自觉维护职校生心理权益,以着力创造和实现最优化的最近心理发展区。积极职业教育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心理策略有:倡导开展心理健康自助,指导保持心理和谐状态,引导发掘心理发展潜能,辅导认识心理成长问题,教导建构心理资本资源,督导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关系精神分析是当代精神分析运动的一种新取向,它认为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人类的首要动机。人类心理的实质是由关系基质构成的,关系基质包括自体、客体、相互作用模式三个维度。关系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持一种二元互动的观点,反对发展性倾斜等一元论观点,它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与他人存在着关系,嵌入到关系基质当中,心理发展的基本结构是婴儿—父母二元性。不同于以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关系精神分析认为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其代表人物科贝特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的五条准公理,强调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高职心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尤其是对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研究中的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心理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高职心理教育实践的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中,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基础,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心理的内部矛盾,即心理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便构成了"心理受挫".心理受挫是阻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心理训练是当代射击技术发展的需要;心理训练是科学化射击教学的需要;心理训练也是学生完善自我和促进人格发展的需要。心理训练对帮助学生发现和调动自己的心理潜能与优势,发展和提高各种心理能力,塑造良好的个性等心理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刊第18期,我们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即"动态心理平衡".如何形成、保持和提升心理平衡?这就涉及到心理发展问题.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不断扶正祛邪的过程,是矛盾不断运动的发展过程.既指从小到大不同年龄阶段纵向的心理发展,也指同一年龄阶段横向的心理发展.可以是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也可以是种系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一方面像地球自转一样,实现自己心理的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像地球公转一样,承继并兼容种系心理的历史积淀.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矛盾,这些特殊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不仅推动了心理发展,还形成了不同时期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质的心理特征就构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就是促进心理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因此,不同的心理发展观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佛系青年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普遍呈现迷茫与无助、高压与焦虑、逃避与消极抵抗的社会心态特征,这与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社会转型对自我效能感的消解、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紧密相关。引导青年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需鼓励其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青年的自我效能感,善用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心态,并借助网络媒介巩固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遇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充分说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任重道远,亟需进一步加强并长足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青年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对青年性知识的获得,性心理的发,性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网络性文化的传播存在较大偏向,必须加强对网络时代青年性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青年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合理的化心理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推动力。从当代青年的化心理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青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化心理内化机制,并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化心理。但在跨化交流中化的影响是复杂的、潜在的,应注意不良的认同发展趋势。要努力构建青年化心理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须以对教师职场状况和教师从业心理的全面了解为基础,而教师从业心理的核心是其对该职业是否认同。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5个小城市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状况,从教师对职业能力、职业意义、职业特征、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工作回报、工作条件的认同以及归属感九个方面,了解了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具有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存在的差异,并对导致这些特征和差异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性特征,学校应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认识,规范标准,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由儿童步入成人的过度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世界现形成的阶段,是文化知识获得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的发展经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生理成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学生,既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又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情绪的体验与生活满意度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它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School psychologists have a critical role in identifying social‐emotional problem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youth based on a set of personality‐assessment competenci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ies in assessing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is complex, requiring a variety of integrated methods and approaches. Given the limited extent and scope of formal preparation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school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s,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models using multiple methods of assess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an integrated paradigm associ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and clinical methods serve as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sychology practice competencie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Psychol Schs 43: 513–526,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