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思维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成分和作用,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中西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出逻辑思维的重要。逻辑思维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都必须以加强逻辑教育,提高国民逻辑思维素质,优化国人思维结构为前提和基础,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的提高。逻辑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和创新的坚强后盾,而且在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的转变中,有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重要作用。当然,要防止对素质教育特别是逻辑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的不正确或不深刻等错误认识,特别是要防止后现代主义和培养逻辑思维不用专门学习逻辑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多种思维相互作用进行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知识与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多方面需要知识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从思想、创新兴趣、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培养。指导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事物进行各种联想,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经过创新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多种思维相互作用进行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知识与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多方面需要知识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从思想、创新兴趣、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培养。指导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事物进行各种联想,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经过创新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5.
臧蓉 《中学生物学》2012,28(11):16-18
推进素质教育被定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素质,其中,逻辑思维素质在人才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现状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盛行,在中学生物学科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培养:切不可忽视逻辑思维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讨论中,有提倡塑造健全人格的,有倡导审美教育的,有呼吁培养实践能力的,有主张培养想象能力的。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提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甚至有的人对逻辑思维素质的培养持否定态度。对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一逻辑思维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为人是有思维能力的动物,思维素质具有本质的意义。恩格斯曾把思维比作“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①。凡事只有想对了,想好了,才能…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要使学生习作好,除了要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外,还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智慧离不开思维,主要指人的创新思维。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很多,但其内在要素就是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获取知识、训练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容易的,而训练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很困难的,因而也就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成了培养智慧的难点和关键。非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没有充足理由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出一种没有充足理由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杜伟 《当代教育科学》2003,(19):44-44,48
从单纯追求知识传授发展到重视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教育的提出,这是教育思想的革命性突破,素质教育思想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或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在法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应把握法律意识同各种素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法律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深化素…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启蒙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尤其重要。小学生形成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思维的各种形式,若在该阶段能够适时地引导,就能够很好地刺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人人成才.而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它是由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构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要素来恰当地、合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一般均须遵循公认的思维规则,虽然很严密,但不能出格,所以难以创新。非逻辑思维是超出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它无需严密,不讲逻辑.或者暂时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它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很大的创新性,是一个创造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教育。数学学科以它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它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探索、去诱导、去创新,把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的每一个知识点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充分体现数学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抓住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强,抽象概括思维弱,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动手操作开始。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  相似文献   

13.
从人一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广泛接受各种信息,善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课堂和教材里提供的现成结论和答案,喜欢多向或逆向的思维活动,具有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是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要求的,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内容。笔者撷取教学实践中几点心得,谈谈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学贵知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它强调以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基准,进而探究、研究、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三种思维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即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质疑是学生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初中科学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科学课程,教师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质疑能力,进而形成开放性思维,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导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手段,其设计与应用对于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教学中,尤其职高的数学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我们的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以致造成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创造能力薄弱的现象.事实上非逻辑思维集中地反映了创造力,而逻辑思维仅属于一般的智能结构.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是以逻辑思维作为基础,通过非逻辑思维实现跳跃,再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完成的.因此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6.
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却往往容易忽视思维趋向、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这些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必须,是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的重要因素。初中生物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趋向和非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从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在高等代数教学中大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逻辑思维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民素质要求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训练是相互联系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应当加强对受教育者逻辑思维的训练,而逻辑思维训练同时又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改进逻辑教学,并在逻辑知识的传播上突出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加强双基教学,为创新活动奠定知识基础;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要注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袁媛  欧旭生 《考试周刊》2011,(75):95-96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守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直观形象、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