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由的内涵千差万别,存在主义的绝对自由观念对教育成"人"有重要启示,即教育成"人"视域中的教育自由可以理解为教育中的人排除各种任性的强制、干涉和规训,在教师基于正义和良心的正确引领下,学生自觉地实现自我潜在可能性的持续成长过程,最终指向自由个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实现成"人"的根本价值,不应局限于在形式自由层面探讨教育自由,而应重视学生是否享有实质自由,即赖以发展的条件和保障。这要求学校在教育机会的享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方面给予公平的分配和平等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制度伦理力求通过制度之善来积极影响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对制度伦理的不同取向,即制度自由、制度民主、制度平等和制度正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制度正义为制度伦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再从制度和正义的内涵入手,演绎出制度正义的根本是制度中"生命、自由、平等"三个维度。通过对教师作为"人"的生命关怀、"专业人"的自主尊重和"利益主体"的应享分配三方面分析,使制度伦理的正义取向蕴含于教师教育制度之中,从制度上关怀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义的教育不能限制人的发展,而是为人的多样性发展以及过有尊严的、"好"的生活服务的;正义的教育不能限制孩子对于"好"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要提供机会让每个孩子能够在尽可能多的生活方式中做出自由、理性的选择;正义的教育不能贬损人的自主性,而是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享有基本教育自由既是正义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过有尊严的、"好"的教育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辉 《师道》2007,(6):37-38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提高综合教育素质和能力,其中,教育诊断和评价能力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和能力。教育问题的诊治要在师生之间确立"五心"。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创造教育的奇迹失去自信心的人最需要别人尊重;失去温暖的人渴望得到温暖。教师只有对全体学生充满热爱,  相似文献   

6.
基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当代教育应该把自由成“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它的提出意味着应尽可能解放教育中被规训和宰制的人,促进其基于本性的自主生长;意味着对个人自由行为不合理阻碍因素的排除;意味着自由生命在教育中的茁壮生长,从而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从而也是当代教育的根本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7.23"讲话精神是对中国未来宏伟发展蓝图的勾画和描绘,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都得到统筹发展的和谐自由美好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与这种和谐美好社会建设相适应,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着眼于人的目的性,着眼于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这要求改进目前大学教育管理中"官本位"与"管本位"的思想,提高大学生"育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在日常管理实践中通过树立培育新人的理念,以尊重人的自由发展权利为制度建立的前提和用发展性评价制度来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理念上。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师作为一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的职业,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教师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此,教育要研究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钟乐江 《四川教育》2007,(10):10-10
曾经在一所学校采访,一位教师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如果校长把教师当牛,我们就要拼命争取做人的权利;如果校长把教师当人,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地做牛。可见,不同的管理理念产生的管理效应是迥然不同的。"师本管理"的着眼点在人,在这一管理理念下,教师不是学校这盘棋上被随意摆布的"棋子",而是主动实现学校管理战略、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关爱人、激励人、成全人,唤醒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达成学校发展目标。进行"师本管理",有的校长始终把教师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一系列管理举措来凸显这一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切实感觉到"我很重要",并产生心理认同;有的校长和教师一起酝酿、构建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以此凝聚教师,形成团队合力;有的校长将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让教师在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对教育的良好体验……进行"师本管理",要让教师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要打破学校"壁垒",构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教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流动,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吸纳多元学校文化,扩大教育视野,从更高、更广的层面去认识教育,进而改良教育。  相似文献   

10.
贾宪章 《山东教育》2003,(28):15-15
时下,在学校工作中,一位教师从迟到早退、事假病假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事无巨细无不被纳入“量化”管理之列,如果是班主任,还要把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卫生纪律表现学习活动情况、文明表现等等全部网罗其中,量化管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素质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落实素质教育,主旨就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这些多如牛毛的“量化”内容不就像一个个限制师生手脚的死框框吗?毫无理智地迫使师生们去无奈地适应这些“强行管理”。在这样的“量化”下,学校就变成了工厂,教师就成了“打工妹”,教育本身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追求效率、教育正义缺场的时代,教育中的妒忌日益普遍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怨恨甚至仇视,侵蚀着师生的健康心灵并使得教育媚俗、功利、残酷。妒忌普遍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正义理想被搁置导致的教育恶性竞争的白热化、教育伦理关系的弱化、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度膨胀。要消解教育中的妒忌,必须重新确立教育正义的地位,建构符合正义诉求的教育制度,培养具有坚定正义感的学生,促进和谐教育的新生。  相似文献   

13.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也应该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华丽瑰宝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古代诗歌的这一特点,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渗透"三观"教育,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理念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为巴东一中的办学思想。坚持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思路,把教师作为核心人才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教以师为本,与时俱进,把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和根本,把教育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出"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含义丰富,既说明了学校要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教师,最终促进学校发展,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让教育充满智慧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学校的"三节两活动"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5.
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了教师发展的"天窗",为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职称制度改革涉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激活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职称制度改革的喜讯重磅推出后,教师们翘首期盼,渴望从中受益。我认为,职称制度改革要抓好以下三个"发力点"。首先,以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必须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薄弱学校环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在现阶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活动”的状态.而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相似文献   

18.
教育自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家对教育自由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教育应该自由并且要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同时,万事万物都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因此教师更应该把握教育自由的“程度”,从而促使自由在教学中处于一个合理的范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由过度”和“自由欠缺”两种教育自由“失度”现象。为缓解这些“失度”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主体教育观念,其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关爱与威严要并存,再次在自由精神教育中要关注“人”的发展,最后要利用班级规范制度给予教师权力和学生权利的保护和约束。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不仅要教人成才,更要担负起教人"成人"的使命,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能够自由表达、批判怀疑且创造意义的主体。意义教育、学术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是落实成人教育"成人"理念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校长的使命是要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使教师健康、幸福地工作,使学生快乐、积极地学习."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教育过程本身也应是幸福的.怀着对教育本源的追求,交大附中执着地走上了"幸福教育"的研究之路,努力去打开教育的幸福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