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的表现,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语文课堂,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反应的异彩纷呈,正体现着这种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倡导出“异彩”,是张扬个性、呵护创造性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组织学生练写(说)是最常见的"读写结合"方式。但是,如何让"读"与"写"无缝链接,实现"读写结合"效益的最大化呢?笔者以为须做到"三合"。一、内容吻合请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片段。【片段一】师:请自由读读第4节,思考: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这是两棵能够永久保持香气的樟树。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感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师:下面,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再次来到宋庆龄故居,去看一看那两棵樟树(出示图片)。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在你眼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6.
在我校小广场后有两棵樟树,其中一棵高大茂盛,另一棵矮小稀疏。我们问了总务处的林老师:“是不是这两棵树移植过来的时候大小就相差很多呢?”林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两棵移植过来的时候,都只有光溜溜的树干和一个用泥土包起来的根。它们的粗细、长短都相差不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们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导致樟树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与光照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受光照多。2.与水份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得到水份多。3.与土壤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土壤肥沃。4.与移植过来的根部泥土…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剪刀     
国庆节我回到了外婆家。一进门我便到后院去看我去年植树节种的那株樟树。来到后院,我发现这里的树长得枝繁叶茂,浅绿色的树冠像一把把伞,这些都是小舅的“杰作”。我环视四周,却找不到我种的那棵树。最后,在拨开一棵棵樟树后,我才发现我种的那棵。它很矮小,就像一棵小豆芽,用手轻轻一碰就会倒下去似的,茎的下部还残留着蜷缩的枯枝败叶。我疑惑不解。不一会儿,小舅种地回来了。我问小舅“:你每天都精心照料那些樟树吧。“”没有,是它们自己长大的,我没时间料理这些树。”小舅笑着回答。听了小舅的话,我更加疑惑了。我急忙伸出手,抓住小舅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猜猜我们学校校长办公室门口的“卫兵”是谁?告诉你吧,那是一棵高过三层楼的大樟树。这樟树长得粗粗壮壮、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11.
就在我家阳台下的草丛边,生长着一棵奇怪的老树。它长得十分像樟树,只是叶子大不一样:圆形,绿油油的。从远处看,就像是片小小的荷叶挂在树梢上。树枝上还长着一枚枚“导弹”。细看,才知道是一根根“绿条条”。别说,还真像个“军火仓库”呢!树顶不再长叶子了,树干满是青苔,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校小广场后有两棵樟树,其中一棵高大茂盛,另一棵矮小稀疏。我们问了总务处的林老师:“是不是这两棵树移植过来的时候大小就相差很多呢?”林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两棵移植过来的时候,都只有光溜溜的树干和一个用泥土包起来的根。它们的粗细、长短都相差不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们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导致樟树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跟别人交换,那你还是拥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份快乐,与别人交换,那你就拥有两份快乐。——题记我们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但有时候改变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仅仅是一声呵护,一种关怀,一点引导,一点分享。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正是为别人的生命增添了一种色彩,犹如一片彩云散入人们心田,化成种子,生长出一棵茁壮的大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上都写着两个字:“希望”。分享正是给人以  相似文献   

16.
我家门前有一棵古樟树,听爷爷说。这棵古樟树的三个枝权总是伸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在他小时候,就是这般模样。爷爷摸摸胡须对我说:“孩子,这可是国家保护植物呀!”  相似文献   

17.
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载在我的 QQ空间里,这本是我所学的一点儿心理学知识得以应用后的窃喜,一位同事看了以后,送我两句诗,“且看童心清透处,任丽润物细无声”。这不由得让我又一阵窃喜。教育家李镇西说:“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作家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用这两句话壮胆,我牵强地不谦虚地接受同事的夸赞:为了呵护那棵稚嫩的幼芽,我唤醒内心的童心撒了一个谎!  相似文献   

18.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 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  相似文献   

20.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