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感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师:下面,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再次来到宋庆龄故居,去看一看那两棵樟树(出示图片)。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在你眼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3.
<正>一、切题导入,启发质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2.(出示故居的图片,教师在轻音乐中解说)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它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1948—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之久。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谁来读?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宋庆龄对樟树的喜欢、不舍……)师:请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小广场后有两棵樟树,其中一棵高大茂盛,另一棵矮小稀疏。我们问了总务处的林老师:“是不是这两棵树移植过来的时候大小就相差很多呢?”林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两棵移植过来的时候,都只有光溜溜的树干和一个用泥土包起来的根。它们的粗细、长短都相差不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们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导致樟树生长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与光照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受光照多。2.与水份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得到水份多。3.与土壤有关,可能是因为较茂盛的樟树土壤肥沃。4.与移植过来的根部泥土…  相似文献   

6.
蒋军晶: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能否请两位老师谈谈对读写结合的看法?沈大安:读写结合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  相似文献   

7.
“异”的表现,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语文课堂,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反应的异彩纷呈,正体现着这种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倡导出“异彩”,是张扬个性、呵护创造性的具体落实。一、“异”是个体自主的体现,要呵护先看教学实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有着永久拒虫的香气吗?师:别急,下课后老师给你看一份有关宋庆龄事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读写例话中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请学生归纳出两种归纳段意的方法。 )师 :第一种方法是什么 ?生 :一个自然段为一段的 ,抓住重点句来归纳。师 :课文第二段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句话 ,怎么办呢 ?生 :(讨论后回答 )可以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来归纳。师 :读写例话中介绍的第二种归纳段意的方法是什么 ?生 :几个自然段为一段的 ,抓住主要内容 ,舍弃次要内容。师 :你们用这种方法来归纳课文第一段的段意 ,看行不行得通 ?舍弃哪一段 ,又抓住哪一段 ?生 :老师 ,这一段中 ,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都是并列的 ,…  相似文献   

9.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棵大樟树,高大,挺拔,绿油油的叶子在太阳下泛出明亮的光。可是现在,樟树开始掉叶子了,这可有点不正常。现在是夏天,它为什么会掉叶子呢?我发现这棵大樟树下半部分的树皮已经不见了。是谁将樟树的皮弄掉了?我仔细观察,并不像是人为的。树干上有小洞穴,并且有蚂蚁从洞里爬出来。这棵树下有一窝蚂蚁!这些跟大樟树掉叶子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10.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眼中的"创意写作"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创意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今天两位老师呈现了两堂课,告诉我们他们眼中的"创意写作"。请上课的两位老师用3分钟时间,结合今天的课讲一讲什么是"创意写作"。曹爱卫(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这节课,我是借助绘本,开展读写活动,激发孩子的创意潜能的。绘本创意读写,强调"以读为先,以读带写"。"读"是首位的,"写"是对"读"的自觉回应。低年级学生的"写",不是狭义的书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这一篇课文。他们对于第一自然段的处理,都不约而同地立足文本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片段一】师:请看一位同学写的观察日记(将文中花朵不同的开放方式一律换成花开了)。读一读,说说他写得怎么样。生1:他写得不好!生2:他写得不美!  相似文献   

13.
片段1: 师:谁来读一读写"我"摸海星的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相似文献   

14.
陈芬 《小学生》2013,(12):97-9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樟树,实质写宋庆龄的品格,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听很多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大多老师会在课堂上抓住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难道这就够了吗?徜徉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如对比、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教学中,我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及时巧妙运用,在文本和形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并以此设计表达训练,从而  相似文献   

15.
饶海峰 《江西教育》2011,(11):35-35
<正>【片段】师: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做好记号。(生准备)师:可以交流了吗?谁先来当当小老师?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其他学生跟读)师:你不抽查一下吗?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6.
龙猫的橡果     
史军 《少年月刊》2015,(Z1):88-89
在《龙猫》影片的开头,草璧一家搬到乡下的新家,在他们屋子旁边的小山上矗立着一棵参天大树。在被问到这是什么树时,爸爸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那是一棵樟树。"可是如此高大的樟树还真不多见,虽说最高的樟树可以长到30米高,不过通常的樟树只有普通二层楼房高,是不是爸爸搞错了呢?后来,小梅追龙猫进大树树洞的时候,有了明确的证据。树洞里的叶子能明白地告诉我们,爸爸说的是错的。那些叶子显然是橡树的叶子,而不是樟树的叶子。因为樟树的叶子有很明显的特  相似文献   

17.
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懂,那第一课时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文体的言语特点?一、把脉学生起点,以学定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生字词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读、认知能力,对于字词在音、形、义等方面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和疑点。教师主观地  相似文献   

18.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基本理念 ,这显然无需质疑。但这样的理念是否已经落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 ?学生是否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下面 ,先让我们透过“圆锥的体积”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进行分析和反思。片段 (一 ) :认识圆锥的特征师 :请同学们摸一摸圆锥的底面 ,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 :圆形。师 :请大家看屏幕 (动画演示 :一条红线从圆锥的顶点徐徐向下穿入 ,到达底面圆心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垂直的线段 ,是圆锥的什么 ?生 :是圆锥的高线。师 :请四人小…  相似文献   

20.
一、准备练习,分散难点。出示准备题“两个小朋友共同植树10棵,第一个小朋友每小时植3棵,第二个小朋友每小时植2棵,几小时可以植完?”学生回答出“2小时”后,教师追问:解这道题最关键的是先求什么?再结合线段图讲明思路与解法:每小时共植(3+2)棵。10棵里面有几个(3+2)棵呢?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0÷(3+2)=2(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