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记录>是一个先行者,它平等地观察不同价值观,冷静地记录新闻中复杂的人性,努力践行着解释性报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征跟东 《中国记者》2018,(2):104-106
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做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有感"的党建新闻报道?《盐城晚报》多年来一直将党建报道作为主打新闻,以人为本,创新模式,追求"感染不留痕,导向悄无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旭道 《传媒》2011,(6):33-34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媒体如何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是考量媒体引导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具有议题设置意识,能否适时地、创造性地设置议题,直接决定着什么事、什么人进入公众的"眼球",以及在公众  相似文献   

4.
蒋卫阳 《中国记者》2012,(3):112-113
提起重头报道,人们往往与规模大、篇幅长挂起钩来,似乎不是这样的"大制作",就很难体现出报道重要性。浙报"中小企业一线行"以"千字文"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2015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上,都市报26年来首次获得提问权,标志着以《新京报》为代表的都市报主流时政报纸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同时,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下,《新京报》在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改变了纸媒以纸质报为核心的传统媒体融合的思路,既注重内容的独家、原创和与受众的关联性,又构建出全媒体化的报道体系,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H5动态新闻等多种方式复合报道"两会"。本文将以《新京报》的"两会"报道为例,对其全媒体、全平台传播的新模式进行研究,为传统纸媒的媒体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日,《良友》已经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符号载入中国的出版史。它记录时尚,记录生活,记录那个年代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都市文化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杂志这一媒介形式产生于城市,具有构造和凝聚城市共同体的天然功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是当时中国新闻业的中心,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出版物,《良友》是其中反映都市时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1926年《良友》画报由文化商人伍联德创刊于上海,1945年停刊。在  相似文献   

7.
这部纪录片以黄金这个贵金属为中介物,用相对浅显的表述方式展示了更为宽广的视野。比如道德、国家信用、权力、法律和自由"我不懂财经,这辈子就连金条也没见过,但我懂中国社会。"在大型电视纪录片《黄金时代》的开播仪式上,总导演康健宁这样说。7月,这部以黄金为主题的财经题材作品播出,它也是中国第一部以黄金为主题的电视文  相似文献   

8.
李露 《新闻世界》2014,(8):192-193
本文旨在说明在大众愈来愈多地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来获取信息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纸媒如何通过打通线上线下、采用图文并茂、文体多样等创新手段,使会议报道焕发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视觉新闻"这一专栏充分体现了《楚天都市报》在新闻选择上以及版面设置上的"市民性",同时该栏目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善于利用现场图片让新闻增值。  相似文献   

10.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28日,由中宣部、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走进楚天传媒大讲堂。3位来自电视、电台、报纸的优秀记者将自己深入现场、为民发声的感人经历,与我省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大学生记者分享。曹一楠,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播。7年前,他第一次为盲人讲电影,立志成为盲人朋友的"眼睛";7年后,他的关爱行动汇聚成庞大的社会力量,让更多盲人"打开心目看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记者应该"蹲点"的呼声日渐强烈起来,这呼声来自读者,也来自媒体本身。记者蹲点的这个"点",显然是指基层,而社区是基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驻守社区,就有了和居民群众见面交心的机会,才能挖掘到蕴藏在市井之中的民生新闻。我们通常所指的民生新闻就是再现社会真实情况,从老百姓实际生活出发,拓展到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空间的新闻,这类新闻作品语言生动、有趣、质朴,重视细节描述,力争全面反映老百姓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31-37
国家形象构建的"他者"视域研究是媒介国家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今年韩国KBS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国内外引起热议,缘此,以二轴符号系统理论为参照,对该片进行"他者"视域下国家形象叙事的符号化生产研究,通过对微观层面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以及宏观层面的故事化叙事符号的考证,分析其符号系统横向的抽象组合与纵向聚合的联想性指涉意义,同时还通过相关"视野"参照,进一步追问"他者"视域生成的归因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民生新闻的表面化、同质化倾向却越来越严重,电视新闻也出现了正面和负面报道楚河汉界的两极趋势。本篇论文从具体事例出发,阐述了记者应该从相关政策中找寻民生新闻的切入点,关注举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选材面。更重要的是要使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党和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为百姓代言而不挑拨是非,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力 《新闻实践》2012,(12):72-73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座"新闻富矿",也是都市类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其"重"其"大",一些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喜欢拉开架势做"大文章",给人一种"硬宣传"的感觉。结果事与愿违,读者不爱看,甚至看了不相信,严重影响了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在去年建党90周年前夕,中组部和浙江省委组织部派  相似文献   

16.
王华 《中国记者》2018,(2):111-112
作者介绍了气象新闻如何细分受众、内容、市场、渠道,创新气象新闻版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温度"和人文关怀,从而借助特色品牌版面和栏目赢得受众,留住读者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江 《中国记者》2021,(2):87-95
2020年年末,又有几十家纸媒宣布停刊,没能看到2021年最初的一缕阳光。这条消息并没有泛起哪怕是很小的水花,人们对于传统媒体在新技术赛道被淘汰的现象早习以为常。速度领跑、短小优先、娱乐泛化,每天各种社交、新闻平台变幻莫测的热搜、热榜令人眼花缭乱,媒体人的心态普遍"悬浮"。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资源,作为数据重要表现形式的图表开始成为新闻的主体之一。与传统的"文字+图片"的新闻表现形式相比,图表新闻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解读信息,更能满足受众"直达信息核心"的需求。可以说,图表新闻正逐渐成为与消息、通讯等并行的  相似文献   

20.
<正>秉承着为国存史、为民抒怀的档案工作历史责任感和档案工作宗旨,在档案专家、区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关心下,成都市金牛区档案局(馆)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图记:曹家巷自治改造》的编撰工作。这是一次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实现档案载体多样化的成功实践,为金牛北改历史增添了一份精彩、真实、可考、可视的典范性档案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