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介绍     
《档案与史学》2014,(9):3-3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曾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后弃医从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起建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新诗集《女神》。  相似文献   

2.
徐悲鸿蜚声中外,其骏马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生的创作经历,给读者留下了诸多遐想和悬念,特别是晚年抱病作下的国画《九州无事乐耕耘》,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后,转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国际奖章.郭沫若为此挥毫写下:“我接受了无上的光荣,也接受了庄严的使命”.一生热爱和平,为和平奔走的徐悲鸿闻听喜讯,开始在北京抱病创作《九州无事乐耕耘》大幅国画,完成后,作为贺礼赠送给了平生挚友郭沫若.这幅作品一直由郭沫若本人收藏,1988年归置郭沫若纪念馆珍藏,1996年进入拍卖市场.它是艺术大师徐悲鸿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郭沫若纪念馆曾经收藏的两幅国家一级书画文物之一.这幅农耕题材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绘画创作中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九州的来历     
中国为什么古称“九州”?九州确指哪些地域? 传说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后,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成为夏王朝之象征。后人把我们国家别称为九州就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郭安娜(1894—1994)是郭沫若的日籍夫人,两人从1916年相识相爱,婚后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日本,育有四男一女。1937年19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郭沫若毅然“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安娜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壮举。抗战胜利后,安娜携子女千里寻夫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她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但她从不张扬自己。  相似文献   

5.
《采.写.编》2015,(1):72-72
信阳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三甲。191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 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 。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五座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  相似文献   

6.
克己  忻安 《出版参考》2006,(4):22-23,25
一幅标语长三十里 一个字等于三个篮球场 1961年,诗人郭沫若自重庆乘船东出夔门,前往宜昌。当轮船行经巫峡西口时,郭沫若抬头仰望北岸高耸入云的文峰,忽然看见文峰之巅书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硕大无比的字,其规模壮阔磅礴,差不多占去了半座山的高度!一生观尽天下风云的诗人也被这惊人的气势震撼了,当天写诗咏叹:“奇峰十二座,领袖万斯年。”这幅标语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当于三个篮球场加起来的面积!比较准确的数据是:每个字长宽各十丈(33-33米).  相似文献   

7.
话说积石山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县为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划河为界。祁连山支脉小积石山由西北向东南横亘全境,源于其间的五条河流在境内汇入黄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积石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和羌、鲜卑、吐蕃、西夏等部族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地,更是大禹治水的起点。相传,帝尧之时,洪水泛滥,“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忧”。大禹治水,导九山,导九川,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大禹导河积石,入于沧海。…  相似文献   

8.
哗众取宠:《郭沫若的女性世界》全展《郭沫若的女性世界》(星村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出版),这部被作者自我标榜为具有“忏悔录的价值”的纪实作品,实际上是个扭曲历史、哗众取宠、东拼西凑、胡编瞎扯的大杂烩。从作者的主体意向与文本的实际描写来看,我以为...  相似文献   

9.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一年明月今宵多,但愿一见九州同”。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避居香港。1948年底,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统战委员罗培元帮助下,郭沫若与沈钧儒等人成功穿越国统区,辗转北上,顺利到达北平,于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之后的新中国开国大典。  相似文献   

11.
熊仕顺 《东南传播》2012,(9):3-I0001
茶香两岸,同续一脉草木芳泽,茶艺九州,共承千载中华文明。2012年6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隆重开启大幕。这项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承办的茶界盛典在历经了三届的历练后,  相似文献   

12.
如青山独行,似碧水双流,诗化和对仗标题,总能使文章(广义)增添气势或情致,夺目、引人。悼念、缅怀邓小平同志的消息。通讯、文章,有许多诗化标题与对仗标题。诸如:《九州同悲悼小平》(新华社通讯,单句诗化题)、《不尽哀思送伟人》(《人民前线》报散文,单句诗化题)、《纪念塔下塑像前犹忆当年浴血时》以文汇报》徐州讯,双句诗化题)、《英名业绩平秋彪炳思想风范万古流芳》(《中国青年报》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消息,新华社稿,对仗肩题),等等。类似的诗化。对仗标题各报都有,有些报纸整版都是,而且相当精美,对凝练主题。…  相似文献   

13.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一年明月今宵多,但愿一见九州同".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  相似文献   

14.
焦山书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之藏书机构,除官方和私家藏书外,尚有书院与寺院藏书。藏书于名山古刹者,可谓代有。其人。唐白居易分藏其集于庐山东林寺,孙珠得(古文苑)于佛龛等等,此之谓也。然向来研究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者多,而探讨寺院与书院藏书者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焦山藏书的考述,以求抛砖引玉。1焦山书藏之缘起焦山书藏乃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创建。他在嘉庆10年(1810年)于杭州灵隐寺设立灵隐书藏后,就设想在镇江焦山再建焦山书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嘉庆18年(181年),阮元任漕运总督,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诗之暇,…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的文献名邦大理,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乐土,自古以来,它以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赢得了数不胜数的赞美与咏颂。那是1961年初秋,著名诗人郭沫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身份率团赴印度尼西亚和缅甸访问回国,途经大理,留下了《大理石厂》、《观音塘》、《万人冢》、《天生桥》、《大理温泉》、《望夫云》、《洱海月》、《蝴蝶泉》等十首优美的赞赏诗篇(后整理成《游大理》十首,编入郭沫若文集《东风集》)。  相似文献   

16.
李仲天 《中国广播》2007,(11):63-65
2006年6月,由全国22家地市级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组建的跨区域合作体“九州连横传媒有限公司”(下称九州连横)在北京成立,迈出了地市级台跨域合作的新步伐。公司运营一年来,已有近50余家地市级广播电台以出资、加盟、协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这50多家电台遍布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传播覆盖人口近2亿,直接受众5000万,形成了一张独特的广播覆盖网络。本文对这种合作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有关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3)的身世,一直以来扑朔迷离,并且与时人杨次山(1138-1219)联系在一起。如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宋史》卷二四三《恭圣仁烈杨皇后传》载: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喜爱读书,最早以其文学成就闻名国内外。图书馆对郭沫若的思想、生活及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中国长期从事科教文化建设的卓越领导者,郭沫若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与图书馆的渊源1892年1月,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观峨乡沙湾镇,5岁开始接受教育,1914年1月份,郭沫若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东京留学生涯,并多次在图书馆学习和写作。  相似文献   

19.
�̳��봴��:ѧ�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或许很少有哪门学科会像图书馆学这样,在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在为其命名和学科界限规范问题争论不休。1807年,德国学者M.施莱廷格最早使用了“图书馆学”(bibliothe...  相似文献   

20.
<正>一、巴山蜀水与民间文艺的滋养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郭沫若家乡乐山乃历史文化名城,古时该地盛产色香并胜的海棠,故有"海棠香国"的美名。此间素为历代文人名士所吟咏与钟爱。郭沫若出生地铜河沙湾,本地人以"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自诩,这方以峨眉山、大渡河为胜境的水土,塑就了郭沫若最初的心灵视野。"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不但生成和养育人的肉身,也生成和养育人的心灵、人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